•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科幻 >> 今日作家 >> 《三體》榮獲雨果獎 >> 正文

    劉慈欣:中國需要更多科學思維 遠未到反思科技的時候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8月25日13:54 來源:文匯報

    正在拍攝中的電影《三體》畫面。

      劉慈欣憑借《三體》獲得了2015屆雨果獎,這在不少科幻文學家以及評論家看來,將使得一個世紀前就已在中國誕生的科幻文學進入加速發展期。

      但劉慈欣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科幻文學還在發展階段。向更多的人傳遞科學知識,希望人們更多地關注科學技術,這會是我目前的作品相對永恒的一個主題。我認為,中國需要第二次文化啟蒙,我們需要更多的科學思維,中國還遠遠沒有到反思科學技術的時候。”

      “反主流”的科幻作家

      劉慈欣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崇尚科學技術的人,他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說:“我絕對相信,只有科學技術才能為人類帶來光明的未來。”而且他作品中 對光年、黑洞、弦理論等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解釋,并且將之在作品中展示出恢宏畫面的能力,讓中外同行都贊嘆不已。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科學史教授江曉原說,也正 是因此,劉慈欣在一些從事科幻文學研究的學者眼中,是一位“反主流”的科幻作家。

      自上世紀60年代科幻小說經歷了黃金發展期后,國際上科幻小說的主流開始變成對科學技術的反思。江曉原稱,包括和劉慈欣同為中國科幻文學領軍人 物的新華社韓松、四川的王晉康,韓松的《地鐵》、《高鐵》,王晉康《蟻生》、《與吾同在》等,都在反思科學技術對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劉慈欣不同,他的 每一篇小說幾乎都是對科學技術和高度文明的推崇,同時在宇宙的尺度上展示出對人性的嚴酷拷問。“這次得獎的《三體》也是如此。當然,正如大多數優秀的客觀 作品,最終是甜蜜的浪漫與殘酷的現實相交織的結果。”江曉原說。

      韓松則認為,劉慈欣無時無刻不在思考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劉慈欣說:“因為科幻小說可以在宇宙的尺度上,講述上萬年的人類文明和宇宙文明, 或者描述人類面臨文明存亡的極端境況,此時往往才能直面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這未必代表了我對人性或者對人類社會的態度就是悲觀的。”

      而此前,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經說過:“萬事皆有終點,描述無可避免之事不應當被認為是悲觀主義。就拿愛情故事來說:戀人們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我們認為這當然是一個樂觀的故事。但如果你再加一句‘一百年后,他們兩個都死了’——這樣故事便是悲觀的嗎?”

      需要第二次文化啟蒙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讓更多的人關注科學技術、接受科學技術。”劉慈欣在很多次接受采訪時都說,中國需要第二次文化啟蒙運動,在他看來“所謂二次啟蒙,是對科學技術的第二次接受。目前為止,中國文學界或者是整個社會,太缺少科學思維了。”

      在劉慈欣看來,科學技術就是現代社會的糧食。“可以說只要離開科學技術,現代社會不出一周就會崩潰。”確實,在劉慈欣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科 學技術的推崇,以及他本身對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的熟練解讀與運用。包括此次獲獎的《三體》,很多人的評價是“軟科幻中理論第一,硬科幻中情感第一”。天體力 學的知識、宇宙的維度、光速的意義,作者用非常扎實的科學知識,一次次地在讀者的腦海中掀起思想風暴。而他的“宇宙社會學”理論更是自成體系。

      即便是在他的短篇中,也延續著他這一貫的風格。在《中國太陽》中,中國在太空中修建了一面巨大的鏡子,名叫“中國太陽”,以調節氣候,鏡面清潔 工水娃最終踏上探索星際空間的不歸之旅;短篇《朝聞道》中,虛構了愛因斯坦朝聞道夕死的情節;《流浪地球》中的科學家們在得知太陽即將膨脹為紅巨星后,建 造能將地球發射到其他恒星系的巨大引擎。

      “在遙遠的未來,如果人類文明在宇宙間生存繁衍的話,人類必需創造超乎尋常的科技奇跡。”劉慈欣說,“也許我們可以反思科學技術濫用帶來的負面 影響,但我認為,中國還遠遠沒有到反思科學技術的時候,我們還正處于需要提倡科學思維方式的時候。”他說接下來要寫的作品,也許會是溫情的宇宙,也許也會 是殘酷的宇宙,但肯定仍然是推崇科學技術。

      科幻將進入蓬勃發展期

      “大劉得獎顯然會推動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同為科幻作家的韓松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科幻作家常常通過描寫未來的危機,來提醒人們避免走向黑暗。大劉的作品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科幻的發展,中國科幻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

      雖然劉慈欣自己也說不清為什么他的作品簽售會上,來的都是少年兒童,可他的作品很多時候都是爸爸媽媽買給孩子看的。而他的《三體》英文版首次發 售,是在去年的上海童書展上。“我寫的宇宙社會學、黑暗叢林理論未必這些孩子們都能懂,但是我們的科幻文學讀者群很年輕,近兩年則有了更多的年輕人。”劉 慈欣昨天稱:“我到美國歐洲去,他們的讀者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我們年輕的讀者群也許正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科幻文學發展的優勢。”

      不僅他的讀者群,他的小說也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在今年早些時候,《紐約客》就刊發文章,稱劉慈欣是“中國的亞瑟·克拉克”,并且評論劉慈欣的 小說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三體》的背景是文革;《贍養人類》的外太空訪客來到地球要求重新分配財富,稱失控的資本主義差點摧毀地球文明;《贍養上 帝》中高度發達的外星人在數十億年前設計了地球生命,他們如今拄著手杖拖著長長的白胡子,告訴地球人要對人類的締造者盡孝……(首席記者 姜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