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科幻 >> 新聞 >> 《三體》榮獲雨果獎 >> 正文
劉慈欣高級工程師、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今年8月23日,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前日,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憑借作品《三體》,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摘得2015年度“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也是中國作家首次獲得此獎。
雨果獎正式名稱為“科幻成就獎”,與星云獎并列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幻文學雙獎。它的命名和著名的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并無關系,而是以被稱為“科幻先驅”、“科幻雜志之父”的美國科幻雜志編輯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
劉慈欣摘得桂冠,國內一片歡欣,網上網下的人們,都在為本土作家獲得這一世界級科幻大獎而興奮。究竟是劉慈欣太得人心,還是科幻小說別具一格?對此,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兆忠說:“科幻文學在國內尚屬新興領域,但劉慈欣本人,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作家,他不僅超越了傳統的想象作品的范疇,也超越了傳統科幻小說的范疇,他的獲獎,并不意外。”
被壓抑的想象
在國內文學界,科幻小說并非主要的創作類型,國內科幻小說的興起時間也并不長,受眾不多,即便在類型小說中,也非熱門類型。不過,劉慈欣依舊是科幻領域中重要的作家。李兆忠說:“劉慈欣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本身給科幻文學打上了新的烙印,因此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獲獎并不讓人意外。”
科幻小說是幻想小說的一種,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的文學中,超現實的幻想作品,一直都徘徊在主流之外。李兆忠說:“在中國,這種類型的作家和作品,一直都受到傳統審美標準的制約,處在一個壓抑的狀態,這種狀態并非現代才有,從古代就已經開始。”
不僅是幻想小說,就連小說本身,也長期處于邊緣狀態。李兆忠說:“中國傳統中,史學太發達,這導致小說的獨立非常晚。古代語境中的小說,和現在的小說完全是兩回事,更偏向于道聽途說、小道消息之類,只能算是聊備一格,以供參考。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代,小說才開始從史學中慢慢分離出來,到了唐朝,開始有了獨立的小說,即唐傳奇,可以算作是虛構文學作品的一個開端。但這個開端并沒有發展壯大,到了宋代,虛構作品又被壓抑,一直到了明代,口頭文學的興起,小說才開始真正獨立。”
獨立的格局,才能誕生真正的幻想作品。李兆忠說:“在此之前,像《西游記》這樣的幻想作品,幾乎是不可能成氣候的。但即便明代以后小說獨立,卻依舊受傳統史學的制約,比如蒲松齡這樣傳奇性的大作家,連他自己也不覺得自己多了不起。當時的主流文人,當然更加看不起,比如紀曉嵐他們,從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完全可以看出他對于怪力亂神的排斥。”
到了現代乃至當代,幻想文學已經被社會所認可,但它的發展依舊緩慢。李兆忠說:“劉慈欣是一個特例,他的作品本身超越了過去的幻想作品,和《山海經》、《聊齋志異》之類的想象完全不同,而且,他也超越了傳統的科幻小說,傳統的科幻小說,其功能往往有兩個,普及科學知識,同時又有一定的道德和價值觀念。劉慈欣的作品則更進一步,因此,他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也值得推崇的作家。”
李兆忠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另類作品孤立事件
即便文學觀念早已發生變化,但在當前國內文學領域,科幻依舊是邊緣的創作,劉慈欣也依舊是一個另類的作家。
李兆忠說:“當前國內的文學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大塊,第一類就是茅盾文學獎等這些大獎所代表的主流價值、審美標準下的作品。第二類則是以獨立撰稿人、批評家為代表的,跟主流價值不同的,帶有批判色彩的作品,比如王小波的作品就是此類。第三類是網絡寫作,目前來看,網絡寫作不論是在創作者群體上,還是在閱讀量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
很難把劉慈欣作品分入其中某一個領域,李兆忠說:“他的作品不從屬于任何一種,可以說是一個另類,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高級的另類,但也是無法進入主流文學標準的另類。”
早在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時,就有消息稱有作協想提名《三體》,但劉慈欣認為希望渺茫而婉拒。今年茅獎頒獎之后,也有批評家指出:“獲獎作品遠沒有《三體》有分量”。而在獲得雨果獎后,為何沒獲茅獎的問題,又再一次被網友們提出。對此,李兆忠說:“國內當前的主流文學對這樣的作品目前重視還不夠,或者說,劉慈欣作品這樣的,目前很難獲得主流文學的認可。美國人給了劉慈欣一個獎,對于作品來說,無疑也是一種肯定。”
劉慈欣的獲獎并不容易,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并不代表中國科幻已經具備世界一流的水準。李兆忠說:“這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一般來說,好的作品往往需要一定的基礎,大量的創作者,更高的社會認可度,往往會更容易誕生出好作品來,但是目前看來,我們顯然還不具備好的科幻文學基礎,不論是創作者的群體,還是作品數量,抑或是社會對于科幻小說的關注程度,都還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出劉慈欣這樣的作家、《三體》這樣的作品,可以說是偶然的。”
沒人批評的大獎
盡管國內科幻文學興起不久,科幻作品受重視程度也不足,但劉慈欣并非是新興的作家,而是一個多年創作科幻小說的老作家,他的作品,在科幻文學領域,也早就享譽海內外。
有意思的是,劉慈欣的作品,很少為主流的文學評論所關注,而在文學界之外,包括科幻文學領域及讀者、科幻愛好者中,則更多是美譽,極少有批評的聲音。
獲得雨果獎之后更是如此,不論是批評家還是讀者,更是一片贊譽。這和莫言獲獎后爭議不斷的現象截然不同。李兆忠說:“劉慈欣和莫言是不一樣的。一方面,莫言是一個公眾人物,他的作品廣為人知,特別是經過電影的普及之后更是如此。因此各種意見都會誕生,他的作品,釋放了大眾的某種情緒,包括人心中的一些黑暗情緒,這給他帶來了贊譽,但另一方面,也必然會遭到大眾中那些道德意識比較強的人的反感。事實上,這樣的反感由來已久,并非因諾獎而誕生只是被放大而已。此外,莫言作品中有一些迎合西方人觀念的東西,本身可能并非是莫言有意為之,但確實也造成了一些人對于他的作品的不滿意。”
相對來說,劉慈欣盡管在科幻文學中聲名卓著,但放在整個社會中,依舊不能算是有名,他的作品,也遠遠談不上普及。李兆忠說:“從讀者群體來說,科幻小說目前依舊算是小眾的文學,讀者群比較小,大多數又是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同時對自然科學有所喜愛的人。這個群體普遍素質會比較高,一般來說,不大會出現過分的批評或者指責。此外,科幻文學處于主流文學之外,和主流的文學價值無關,因此它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讀者群。因此受到外界批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更重要的是,科幻文學雖然是大眾文學,但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輕易進入其中。李兆忠說:“特別是像劉慈欣作品這樣的,小眾而又高端,所涉及的領域許多時候超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超過常規的認識,涉及人類、宇宙、外太空之類,平常人想要閱讀,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更不用說批評了,即便是想要說三道四,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
科幻會變得大眾嗎
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到今天,科幻作品的受眾同樣并不廣泛,即便它被歸類于大眾文學之中。那么,劉慈欣的獲獎會讓更多人對科幻感興趣嗎?是否也會推動中國大眾文學的發展呢?
李兆忠說,“或許會有這樣的效果吧。實際上,隨著科技的發展,教育對于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或許會對科幻文學有不同的態度,比如90后、00后他們可能更容易接受科幻小說,也更容易喜歡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是年輕的文學,許多時候也是年輕人所喜歡的文學,而年輕往往意味著前衛。對此,李兆忠說:“劉慈欣是更具前衛性的作家,比莫言、比茅獎的獲獎者更加前衛。相比較而言,傳統的寫作,更多會注重對于人性的挖掘和展現,而在這方面,劉慈欣則游離于外,這未必是一個好處,假如說,他能夠在科幻作品中,同時也多注重一些對人性的挖掘,那么我想,他應該會獲得更多讀者的喜歡。”
不論怎樣,劉慈欣的獲獎讓更多人了解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學世界。李兆忠說:“他的作品給未來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更加寬闊而深遠的視野。告訴人們,有時候不必只是盯著當下,盯著眼前那一點兒物質的利益,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看人類的未來,看看廣袤的宇宙,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超越世俗去看待未來。”
這樣的視野,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幻想。李兆忠說:“它讓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其實許多時候人們會有一種狂妄,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長,但當這種狂妄消解之后,再去看世界,看人類自己,我想可能會有一種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