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科幻 >> 新聞 >> 《三體》榮獲雨果獎 >> 正文

    劉慈欣憑《三體》勇奪“雨果獎” 講述小說背后的故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8月25日13:50 來源:東方網

      央廣網北京8月25日消息(記者何源)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北京時間23號下午,第73屆雨果獎在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正式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了本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不僅是中國人,也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這個獎項。

      “雨果獎”始于1953年,是世界科幻協會為紀念“科幻之父” 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創立,被奉為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在世界科幻界,雨果獎和星云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為世界最重要的科幻大獎之一,由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盜夢空間》、《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權力的游戲》(又名《冰與火之歌》)等經典都曾受過它的肯定。劉慈欣則是收獲雨果獎的亞洲第一人,也幫助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完成了關鍵一躍。

      劉慈欣得獎的消息傳回國內,不僅刷爆了各大網站,對于眾多科幻迷來說,激動之情也是溢于言表,因為劉慈欣的“三體”仿佛是他下定決心要為中國科幻補課一般,執著地用堅實的物理法則和潮水一般的細節為我們打造了全新的世界。甚至被稱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對于很多人來說,《三體》卻仍然是一本陌生的書,他的作者劉慈欣更是聞所未聞。那么,登上科幻文學巔峰的《三體》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他的作者劉慈欣又是何方神圣?。

      北京時間23號下午,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的大屏幕上,傳回了國際空間站中宇航員林格倫的影像。這是頒獎禮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林格倫在太空中,宣讀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獲作品——劉慈欣,《三體》。

      《三體》的翻譯者劉宇昆,代表劉慈欣宣讀了獲獎感言:“雨果獎是科幻界的一座燈塔,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得到這個獎。”

      與此同時,山西陽泉郊外,一場瓢潑大雨泥濘了道路,《三體》作者劉慈欣在顛簸的車里接到了重慶出版社工作人員的電話:《三體》拿到雨果獎了,你知道嗎!

      由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為紀念“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命名的“雨果獎”,創立于1953年,與星云獎并列,是全球最權威的兩大科幻文學巨獎,又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這次獲獎,不僅是中國作家的第一次,更是亞洲作家的第一次。

      記者在第一時間聯系上了劉慈欣。電話中的他,顯得比眾多書迷要淡定的多。

      劉慈欣:不能說意料之中,也不是完全意料之外。當時獲得過6個提名中的一個,就是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性。現在看獲得了,還是很高興的……

      這位被昵稱作“大劉”的雨果獎得主,今年52歲。圓臉、平頭、戴一副黑框眼鏡,幾乎是他全部能被形容出的外貌特征。2014年之前,大劉一直是山西娘子關電廠的一名工程師,習慣在出門時用扁長的牛皮紙信封,裝一把散裝的茶葉。從2006年到2010年,他在電廠上班、下班接女兒、回家做飯,完成了150萬字的《三體》三部曲,獲得了一次“星云獎”提名,登上了中國作家富豪榜。

      分為《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的三部曲,講述在文革時,軍方為尋找地外文明,向太空發出了廣播信號,沒想到卻觸犯了宇宙生存的“黑暗森林法則”。大劉說,《三體》的寫作契機,其實來源于一個看似枯燥的物理問題。

      劉慈欣:看過一篇文章,論述物理學中的“三體”概念。三個質點在沒有引力的空間做運動,目前人類力學數學無法預測運動方式。當時就想,如果三個質點是三個恒星會怎樣,如果這三個恒星其中有一個有文明,那上面的生命過的是怎樣的生活。這就是你問的,所謂的開篇契機。

      作為書的作者,大劉說他最愛“太陽系二維化”的場景。而對大多數讀者來講,單是“黑暗森林”這個概念,就足以讓人毛骨悚然:浩瀚宇宙,每個文明都是孤單游走的獵人,大家在黑暗中摸索,屏住呼吸,一旦發現有生命暴露,立即并且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扣響扳機。他人就是地獄,要想生存,必須保持最低程度的善意。大劉說,其實宇宙的可能性無數,科幻作家的目的,就是通過不同的作品,把不同的可能性排列出來給你看。

      劉慈欣:科幻小說是一種排列式的小說,所有的可能性就像一排象棋或者一排蛋糕一樣,擺在這。《三體》可能是宇宙中最糟的一種可能性。

      大劉描繪的三體星系,擁有三顆太陽。恒星的不規則運動,讓三體文明的生存條件極為嚴酷。為了生存,生命可以隨時將自己“脫水”,變成干燥的纖維狀“人干”被堆疊儲存,躲過惡劣氣候。工程師出身的大劉,甚至在小說中設計了一個完整的游戲程序,讓主角進入其中體驗三體星。大劉告訴我,因為他小時候就是個游戲迷,了解游戲中的角色扮演,能給玩家強烈真實的代入感。

      劉慈欣:我年輕時曾是狂熱的游戲迷,長大了工作家庭讓我沒經歷,不允許再玩游戲了。我小時候還不是windows系統,還是dos系統下的簡單游戲,什么波斯王子、警察抓小偷之類的簡單游戲。

      許多作家會對筆下角色傾注感情,悲其所悲,痛其所痛,更有“寫到最后,人物竟不受控制”的感慨。《穆斯林的葬禮》作者霍達,多次因角色的際遇夢中哭醒。馬爾克斯在創作《百年孤獨》時,也曾情緒崩潰。《三體》中的角色羅輯,也深愛上了自己小說中的虛構人物。然而,問起大劉最偏愛《三體》中哪個人物,答案卻出乎意料:“人物,不過是推動情節的工具”。

      劉慈欣:我寫東西主要的關注點不在人物。我是按科幻的構思去推動情節,不是用人物。

      大劉在娘子關當工程師時,去探訪的記者曾這樣描寫:“那里四面環山,下午4點天就黑了,距離最近的城市陽泉有40分鐘車程。北面有一片小山、一個小湖,一個名叫‘張果老洞’的景點,每逢年節才有游人去轉轉。煤渣覆蓋在樹木和房檐上,天空時常陰霾。”這種閉塞感與大劉筆下的浩瀚宇宙,簡直天差地別。不過,或許恰是這種一個人站立于星空下的孤寂感,更讓他體會,人類頭腦無法把握的、巨大宇宙的神秘,并將這貫徹于書中。

      劉慈欣:我覺得最吸引讀者的,恐怕是人和宇宙文明的關系。他們面對宇宙文明發生什么樣的事情,整個宇宙文明的狀況是怎樣的,又有著怎樣的道德以及價值體系。

      城市夜晚是這樣的明亮,亮到許多人不拉上窗簾,就無法入睡。這樣明亮的夜晚,也很難再見到星星;這樣忙碌的時代,恐怕更少有人真的去思考,150億光年的宇宙尺度,究竟是怎樣的概念。劉慈欣認為,科幻的使命,就是拓寬人類的思想。如果有人,能因為一篇科幻小說,在下班的路上看一會兒天空,那么小說的作者,就成功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濞戞搩鍘煎ù妤佹媴濠婂啫绀傞梺鎻掔Х閾斿姊归崹顔剧獧閻犱警鍨€靛本锛愬鈧崳鐗堫槹鎼淬垺銇熼柛鏃撴嫹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娴滅儤鐨弬鍥ь劅
    • <鐠囨鍨�
    • 濮樻垶妫岄弬鍥ь劅
    • 娑擃厼娴楁担婊冾啀
    • 鐏忓繗顕╅柅澶婂灁
    • 闂€璺ㄧ槖鐏忓繗顕╅柅澶婂灁
    • 娴f粌顔嶉弬鍥ㄦ喅閹讹拷
    • 娑擃厼娴楅弽鈥虫疮閺傚洤顒�
    • 娴f粌顔嶉崙铏瑰缁€锟�
    • 娴f粌顔嶉柅姘愁唵

    博 客

    缁儳鍍甸崡姘瀮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