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藏族,1947年12月出生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比如縣,13歲到內地求學,畢業于西藏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學院和復旦大學新聞系,曾供職于西藏日報社、西藏自治區文聯、西藏自治區文化局,歷任記者、記者站站長、記者部主任、副總編輯、區文聯副主席、區文化局局長,1983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1985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曾任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2001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2002年4月調任中共云南省委副書記;2006年11月再次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任云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被聘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西藏民族學院特聘教授、聯合國世界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會名譽主席兼藝術顧問、世界華人協會顧問及印度亞洲電影俱樂部終身會員、美國路易斯安娜州佩敦羅治市榮譽市長,北京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顧問、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中心顧問、云南文化顧問、浙江省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區高級顧問,先后榮獲“2006年文化產業年度十大人物”,“2007中國創意產業杰出貢獻獎”,“2009年亞太文化產業成就展特別榮譽獎”。2010年5月,分別率中國文聯代表團訪問臺灣、韓國和越南,在臺灣出席了“臺灣(中國)文藝家協會”成立60周年慶典和臺灣鶴山二十一世紀國際論壇,成功在10多個國家文藝家代表出席的論壇上發表演講,并獲“鶴山文化藝術勛章”。 他的代表作有報告文學《來自世界屋脊的報告》、《太平洋風濤》,小說《神的恩惠》、《江貢》,散文《童年的夢》、《生日與哈達》,專著《文化產業發展論》、《文化慧眼讀云南》、《為了人人都享有的權利》,電視劇文學劇本《司崗里女人》、《駝峰飛虎》等。其中,小說《神的恩惠》獲“中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報告文學《太平洋風濤》獲“亞州華人文學獎”,散文《童年的夢》獲“十月文學獎”并入選《建國60年優秀散文集》,《生日與哈達》獲“2009年中國優秀散文獎”。《文化產業發展論》200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文化產業研究界產生了較大影響,2008年由人民出版社再版發行,不少著名高校及文化產業研究機構把該書作為教輔讀物;《為了人人都享有的權利》列入人民出版社重點出版計劃;《駝峰飛虎》獲“云南省文學藝術創作獎勵基金獎”,美國康納出版傳媒公司簽約用英文出版,并準備搬上電視熒屏。
內容簡介 本書緊緊圍繞“讓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一主題,回顧評述了上下數千年的中外教育發展歷程,對教育的地位、功能、作用以及教育的歷史發展脈絡、發展前景等方面的600多個敏感問題作出了作者自己獨特的解答,陳述了世界不同教育發展水平、不同教育發展模式的近40個國家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狀況。同時,這本書還對千余位中外教育名流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貢獻作了富有見地的評論。 作者通過本書讓人們來分享一個來自雪域高原的藏族文化人的人生情懷,來分享自己數十年積累下來的對教育最具體、最實在、最 [詳細]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實踐,尤其是廣大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實踐,深入分析和闡述了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以及與文化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若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既有對文化產業發展實踐的總結和對發展前景的展望,又有對文化產業發展理淪的思考和提升,更注重把文化產業發展問題從理論研究層面深入淺出地引申到實踐操作層面上,使源于實踐、高于實踐、指導實踐成為本書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 本書由知識經濟背景下的文化產業、文化經濟與文化生產力、科學發展觀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