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軒,1952年生,山西原平人,中共黨員。1978年畢業于山西大學中文系。歷任山大中文系現代文學教師,《五臺山》雜志編輯,《山西文學》編輯、執行副主編、主編。編審職稱。現任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山西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趙樹理研究會常務理事。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文學評論300多篇,散文隨筆100余篇,共200余萬字。著有長篇傳記《趙樹理傳》(合作),評論集《生命的河流》、《永駐的厚土》,專著《鄉村小說的世紀沉浮》、《馬烽小說藝術論》,散文隨筆集《藍色的音樂》等。專著《馬烽小說藝術論》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10屆優秀成果獎,論文《走向新世紀的山西文學》(合作)獲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關于農村題材小說的備忘錄》獲山西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90年代鄉村小說綜論》獲山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多項獎項。
這部《邊緣的求索》集中在對當下文壇、文學以及文化等諸多問題和“病象”的揭示與批評上,是作者全部評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書共分四輯:“觀察”、“反思”、“探索”、“對話”,涵蓋了文壇和文學的內部、外部,宏觀、微觀等各個層面和側面的一些“焦點”問題及“熱點”現象。可謂視野寬廣、眼光敏銳,直面現實、激濁揚清,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真實的、嚴峻的“文壇風景”圖,看到了作者對文學的憂患意識和赤子情懷。 [詳細]
在馬烽老師等老作家面前,我自然是小字輩,交往不可能深入,了解也不會多。但他們的做人和為文卻是大家常常談論的。譬如他們每個人在年輕時的一些有趣故事;譬如馬老師把自己收藏的一幅價值不菲的古元的版畫,無償地贈送給了本省的一位版畫家;譬如馬老師很早就寫下遺言,要把他的遺體捐獻醫學院,但上報中央沒有批準。每每說到這些,大家就不免感慨一番。耳聞目睹使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馬烽老師等幾位老作家,表面看他們是那樣平易近人、普普通通,身上還保留著一種質樸的“農民本色”。但他們的精神、人格卻是開闊的、高尚的。他 [詳細]
文學評論是理性的建構,而散文則是感性的創造,從評論轉向散文,真有一種魚兒浮出水面的感覺。于是,童年的懷想,當編輯的苦衷,文友們的印象,做學問的苦惱,兒子的故事,城市生活的焦慮……都漸漸地“成竹在胸”,化成一篇篇散文,幾年下來,竟積得20多篇。收集在本書第一輯里的篇章,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從文體上講是那種較“正規”的散文。一邊寫評論,一邊作散文,兩種文體輪番操作,不僅使寫作狀態有張有弛,輕松灑脫,更可貴的是寫散文可以磨礪自己的感受、想象,豐富自己的情感、心靈,這對真正走進文學、把握文學、寫好評論,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