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及《文藝研究》等多家報刊發表大量理論、批評文章。有專著及論文集《寧靜的豐收——陳忠實論》(華夏出版社,2000年)、《小說修辭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時代及其文學的敵人》(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必要的反對》(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小說的紀律——基本理念與當代經驗》(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文學因何而偉大——論經典的條件與大師的修養》(華夏出版社,2010年)、《文學的態度》(作家出版社,2011年)、《文學還能更好些嗎》(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是大象,還是甲蟲——莫言及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析疑》(北岳文藝出版社,2013年7月)、《文學與我們的尊嚴》(臺灣新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即出)等數種。曾獲“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文藝爭鳴》優秀論文獎、《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北京文學》文學評論獎、《上海文學》優秀論文獎、2002年度和2006年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首屆“勤英文學獎•青年學術獎”以及《文學報》首屆、第二屆、第三屆“新批評•優秀論文獎”等多種文學獎項。
本書作者是一位鋒芒展露、個性鮮明、很受讀者和作家好評的文學批評家。尤其對在公眾閱讀中得到廣泛認同和好評的作品和作家,敢于犯顏直陳,提出自己獨立的識見。他對當下文學生活懷有充沛的介入熱情,他的批評敏銳、執著,體現了一種真誠的態度和理性的批評精神。 作者對外國文學及理論相當熟悉,能夠如此廣征博引、運用自如,這使得他的文學批評文章顯得有理有據有力,同時,豐沛的激情和詩意,則使他的文章十分耐讀。讀李建軍的批評文章,你能時時感到他對文學愛得樸素而又莊嚴。 這是南墻下負暄的老人對冬日陽光的 [詳細]
不管一個作家是否意識到,或者是否承認,他都無法否認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他的寫作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與他人的內心生活密切相關的精神形象。而一個作家如果想使他的作品獲得別人的歡迎,想使自己的作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他就必須把自己的寫作提高到文化和文明的高度,或者,換句話說,必須賦予自己的創作以光明與美好的性質,從而有助于人們成為有教養的優秀的人。 [詳細]
路遙是一個把自己獻給文學事業的苦行僧般的理想主義者,是一個具有詩性情調和英雄氣質的現實主義者,是一個充滿責任意識的“為人生”的人道主義者。路遙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對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表現上,充滿對愛情、友情、親情等美好的人類情感的詩意描寫,雖然從藝術上看,他的描寫有時尚顯稚拙,甚至存在嚴重的問題,但卻是那么真摯,那么樸實,那么感人。他鎮定而自信。他知道自己需要面對什么樣的困難和考驗。他經受住了考驗,用他的話說,就是沒有被來勢洶涌的浪潮“裹挾而去”。他獲得了成功,得到了贊許和獎賞,但也經常被人誤解 [詳細]
小說是一種大眾文體,它意味著關系與交流。小說修辭的終極目的,就在于說服讀者接受一部作品,從而在作者與讀者、作者與人物、讀者與人物之間,建立一種積極的“我—你”關系,達到理想的精神交流情境。本書依托這樣的修辭理念,整合性地界定了“小說修辭”這一概念,批判性地考察了小說修辭的主體關系及宏觀修辭技巧和微觀修辭技巧,并把“修辭效果”當作小說修辭活動的重要的構成部分予以研究。本書對傳統小說的偉大經驗充滿敬意,視之為現代小說擺脫修辭困境的重要的支援意識。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小說修辭的主體關系(上) 第三 [詳細]
近日,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了青年批評家李建軍的批評文集《時代及其文學的敵人》。文集輯錄了李建軍近年來在中國文壇引起激烈爭論和普遍好評的論文、隨筆53篇,通過對一些作家作品的學理性批評為那些在文學入口處苦苦尋覺的作家和讀者以及從事文學批評的評論界人士,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素材與思想、理論、藝術的資源。 [詳細]
李建軍《必要的反對》一書近日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版)。該書共分三輯。第一輯通過細致而尖銳的文本分析,深入地考察了多部曾引發巨大反響的作品,體現了作者一貫的犀利而質實的批評風格;第二輯以隨筆的形式靈活地表達了作者對當下的包括文學批評在內的諸多文學問題的思考和理解;第三輯收錄了作者在小說修辭研究方面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反映了他對小說的道德效果、主題效果及說服力等重要問題的看法。本書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具有古典氣質的現實主義文學觀和敢于質疑、“反對”的批評精神。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