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1963年12月生,山西晉城人。在山西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先后獲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文學院副教授。著有《文壇背后的講壇》、《透視大眾文化》、《審美閱讀與批評》、《整合與顛覆:大眾文化的辯證法》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爭鳴》等刊物發(fā)表論文百余篇。曾獲《批評家》首屆新人優(yōu)秀論文獎、《外國文學研究》優(yōu)秀論文獎等。近年來,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與批評、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等方面的專題研究。
本書是作者的第一本論文集。作者在其發(fā)表的論文中遴選出20余篇,展示了作者在不同階段的思考興趣和研究成果。第一輯的論文從閱讀態(tài)度、閱讀動機、閱讀過程和閱讀效果等方面入手,論述了審美閱讀的兩極狀態(tài):逼近本文與介入自身;通過分析青少年讀者接近文學的心理動因、現(xiàn)實性因素對審美欣賞的干擾等,指出了審美閱讀中所存在的種種復雜現(xiàn)象。第二輯的論文以審美閱讀為基礎,以知人論世為方法,對趙樹理、張承志、莫言、賈平凹、何頓、鄭義、李銳、張煒、王潤滋、聶爾等現(xiàn)當代作家創(chuàng)作上的成敗得失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第三輯的論文 [詳細]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是其“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0世紀最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大眾文化理論,但是國內外許多學者對這一理論卻存在著種種懷疑、誤解和理解上的分歧。本書通過對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理論家阿多諾、本雅明、洛文塔爾、馬爾庫塞的個案分析,并通過對生成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理論歷史語境的深入考察,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存在著兩種模式和兩套話語:阿多諾的文化工業(yè)批判理論構想了一種“整合”模式,本雅明的大眾文化理論建立了一套“顛覆”模式。前者經洛文塔爾、馬爾庫塞的補充論證、甚至通過本雅明 [詳細]
聶爾在《大眾文化:我們的處境——趙勇〈透視大眾文化〉一書讀后感》中說:“實際上,《透視大眾文化》一書已經做到了幾乎無所不包:影視片作為世俗的神話和真實的謊言,如何運用性與暴力達到了從狂歡到娛樂的目的;競技體育如何通過全民狂歡的假象,達到了非人道的科技競爭和銅臭氣逼人的非體育的本質;流行音樂如何通過對于男歡女愛的反復詠唱達到了取締愛情的目的,懷舊歌曲如何把舊的苦痛簡化為可人的陰柔,而反抗的搖滾也終于走到了無可反抗的荒唐無奈;廣告作為欲望的包裝術,如何在誘導消費者完成他消費生活的最后一步時,同時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