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活動 >> 文學活動 >> 正文

    第三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在廈門舉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0月09日07:57 來源:中國作家網 王 楊

      聚焦傳統文化與文學經典的兩岸傳承

      第三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在廈門舉行

      日前,第三屆海峽兩岸文學筆會在廈門舉行。臺灣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林黛嫚,作家廖輝英、焦桐等12名來自臺灣的作家學者,以及劉兆林、賀穎、林丹婭、楊際嵐、徐學等大陸作家學者參加了筆會開幕式及文學論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兩岸民眾和全世界華人的心靈紐帶,也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精神命脈。此次海峽筆會上,兩岸作家以“文化·傳統·經典”和“文學經典的兩岸傳承”為主題展開交流和對話。

      圍繞文學經典的兩岸傳承,與會者從經典作品和經典作家兩方面展開多個面向的討論。作家劉兆林曾創作吳敬梓傳記《儒林怪杰》,他認為《儒林外史》 具有生動感人的批判力量,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在當今仍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臺灣學者周昭翡以1991年 “兩岸《紅樓夢》文化之旅”為例,論述了中國文學經典的兩岸傳承。在兩岸最初交流的年代,周昭翡在互動中發現海峽兩岸對于《紅樓夢》的異同看法,由此感 到,文學經典令兩岸鑒照了彼此,搭起了兩岸溝通的鵲橋。林丹婭在提交的論文中考察了魯迅《傷逝》在臺灣的影響,從主體意識、敘事話語、女性議題和對知識分 子弱點的批判的角度,梳理了臺灣學界對于《傷逝》的不同解讀重點。臺灣作家應平書在談到文學經典的兩岸傳承時,則以琦君、林海音等人的自傳性寫作為例,論 述了臺灣兒童文學中的傳記寫作。徐學通過對張曉風、余光中、楊牧等散文創作的分析,提出了臺灣作家恢復散文的藝術本體,恢復傳統散文中普遍追求的意蘊深遠 風骨奇高的理性之美的創作特點。

      在論壇上,臺灣作家廖輝英獨辟蹊徑,述說了《油麻菜籽》這部“反傳統”作品的創作過程。廖輝英說,《油麻菜籽》書寫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小說顛覆 了傳統華人對女性和母親的想象,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女性總體命運的寫照。廖輝英認為,從身世記憶體現時代記憶是作家的使命,她愿意以作品反映一代代女性的 困惑和焦慮,幫助女性朋友成長。林黛嫚以自己在臺灣報紙副刊的編輯經歷,論述臺灣報紙副刊對于臺灣文學發展產生的引領作用。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楊際嵐回顧了10年前《臺港文學選刊》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60周年作品專號的選編過程,提出文學經典的評判標尺以審美價值為主,但當文學與歷史相遇 時,任何作品都脫離不開背景的鋪展、環境的敘寫,任何作家都回避不了社會正義的拷問、歷史取向的選擇。

      飲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反映著中國人對于人生和世界的認識。臺灣美食作家焦桐追溯了臺灣牛肉面由歷史的偶然逐漸形成一種飲食 文化的過程。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大陸與臺灣都有著頗具代表性的茶文化,作家夏煒從陸羽的《茶經》出發,考察了兩岸茶文化的流變與異同。

      近年來,海峽兩岸各個層級和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積極展開,層出不窮,也頗見成效。臺灣學者方秋停認為,在眾多交流中,扎根文學尤其重要。兩岸文人受不同的成長經驗影響,思維及作品風格不盡相同,不僅有利于兩岸文學的發展,對于民族文化本身的認同亦有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兩岸作家凌明玉、賀穎、林祁、李美華、凌性杰等還就臺灣女性寫作、返魅語境下的文學精神建構、中國情結對文學翻譯的影響等話題發表了各自見解。(王  楊)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