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影 >> 資訊 >> 正文
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大火種》《老阿姨》《難忘的歲月》《毛豐美》《古田會議》《砥礪》《我的戰爭》等一批獻禮影片將走上大銀幕。
電影是反映時代精神的風向標,新中國成立以來,展現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開拓創新的“紅色影片”,弘揚真善美,樹立每個時代的黨員先鋒形象,不斷感染人、鼓舞人,形成難忘的集體記憶。
從革命戰爭到國家建設 銀幕留下苦難與輝煌
《南征北戰》《董存瑞》《鐵道游擊隊》《永不消逝的電波》《青春之歌》《紅色娘子軍》……在這些觀眾熟知的“紅色經典”中,中國共產黨自革命戰爭年代起步,一路攻堅克難的偉大征程,通過一幀幀畫面得以重現。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長春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等挑起了“紅色影片”創作的大梁。根據八女投江真實事跡改編的《中華女兒》、展現農民階級英勇反抗精神的《紅旗譜》以及根據華北抗日斗爭中真人真事改編的《回民支隊》等影片,成為一代人心中的記憶。
無論是在硝煙紛飛的戰場,還是在危機四伏的隱蔽戰線,一大批英勇無畏的仁人志士用生命詮釋崇高的理想信念。早期的“紅色影片”,成功塑造了一大批英雄形象。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中英勇就義的地下黨員李俠,到《鐵道游擊隊》中在魯南鐵道線上神勇作戰的游擊隊員,再到《紅色娘子軍》中吳瓊花的領路人洪常青,中國共產黨人的苦難與輝煌,歷歷在目。
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在回憶參演電影《青春之歌》時說,在飾演林紅一角時,“我和整個劇組從表演、服裝、燈光、攝影等多角度反復琢磨,向角色一步步靠近,用精神和信念去打動觀眾,讓視死如歸的女共產黨員形象真正樹立起來。”
主旋律創作百花齊放 新經典奏響銀幕強音
改革開放后,“紅色影片”迎來一股新的創作熱潮。《巴山夜雨》《天云山傳奇》等影片中,故事情節包含對不同歷史時期黨員干部工作的反思,引起觀眾強烈共鳴。到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祿》登上大銀幕時,“紅色影片”再次贏得廣泛關注。
近30年間,從焦裕祿、孔繁森,到任長霞、楊善洲,“紅色影片”中塑造的共產黨人形象更加生動豐滿。在新時期的“紅色影片”中,觀眾還記得這樣一些影片:《開國大典》《百色起義》《巍巍昆侖》《大決戰》……其中,攝制于1991年的《開天辟地》第一次以群像式的史詩敘事手法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導演李歇浦回憶,當時在保持紀實風格的同時,大膽賦予每個歷史人物以自身性格,這是一次創舉,讓主旋律影片既大氣磅礴,又個性鮮活。
2004年,上影出品、李歇浦導演的《鄧小平·1928》又實現突破,影片起用了一些具有票房號召力的香港影視演員,為“紅色影片”探索市場化之路打下基礎。這對后來全國電影界聯合創作拍攝《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帶來了很大啟發。《建國大業》上映時一票難求,創造了超過4億元票房。
在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除“大業”和“偉業”兩部巨制外,觀眾還看到了講述方志敏烈士革命生涯的《可愛的中國》,還原瞿秋白烈士慷慨就義場景的《秋之白華》等,同一時期還有《集結號》《風聲》等別具一格的“紅色影片”。
攀登高原、瞄準高峰 黨員形象更加“接地氣”
隨著社會發展,創作環境的改變對“紅色影片”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日趨多元的電影市場中贏得觀眾喜愛,獲得口碑與市場雙豐收,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長影集團總導演雷獻禾說,當下“紅色影片”在創作之初就要考慮如何打動觀眾,如何拍得好看,探索提升影片的品質。
作為建黨95周年獻禮影片之一,雷獻禾執導、李雪健和陶慧敏聯袂主演的影片《老阿姨》取材于“將軍農民”甘祖昌與“老阿姨”龔全珍的真實事跡。
除了《老阿姨》,展現《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在山東農村傳播歷程的影片《大火種》、講述丹東鳳城大梨樹村原黨委書記毛豐美感人事跡的影片《毛豐美》、表現黨員干部帶著村民奔小康的影片《我的村民我的村》等獻禮作品,也以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創作手法,樹立起當代“紅色影片”的新標桿,在電影市場刮起一股正能量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