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影 >> 資訊 >> 正文

    《土地志》:一部純正的“鄉村民生電影”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23日10:28 來源:中國藝術報 李博
     電影《土地志》劇照 電影《土地志》劇照

      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原創編劇提名的影片《土地志》講述了一個很接地氣的故事:鳳凰臺村支書馬天貴的弟弟馬天元是房地產開發商,兄弟倆一個有權,一個有錢,兩人試圖打著發展現代農業的幌子,把村民的土地流轉到手,為日后的房地產開發做準備。為了用現代農業的壯觀景象取代土地承包制下的小農經濟狀態,更為了出政績,鎮黨委書記孔慶南下死力氣幫助馬家兄弟搞土地流轉,卻遭到了鎮長韓長河和大部分村民的反對,一段關于土地所有權的糾葛就此展開。“中國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本質是土地的問題” ,由山西影視集團和北京金典華威影視公司攝制的電影《土地志》 ,將一個在中國基層農村普遍存在的尖銳問題推上了銀幕,也為我國農村題材電影的創作帶來了某種啟示。

      《土地志》是編劇邢平原、導演高峰這對“金牌搭檔”繼反映中國農村土地承包風暴的《十八個手印》和關注農村政治文明進步的《老寨》之后,再度聯手創作的一部反映中國農村發展現狀的現實主義力作。影片聚焦農村土地所有權這一當今中國農村發展變革的中心問題,通過鳳凰臺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展現出黨領導下的農村正在經歷著的一段經濟轉型變革。

      在著名編劇趙葆華看來, 《土地志》最為可貴之處就是緊緊扣住土地問題,切實地關注了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群體。“所謂畫鬼容易畫人難,與占據市場主流的虛構商業片相比,深入扎根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因為較高的創作難度和狹窄的市場空間,令很多創作者望而卻步。 ”趙葆華指出, 《土地志》通過一個流暢而曲折的故事,探討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權益保護這一時代命題。在影片最后,農民通過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決了土地流轉問題,“證明編劇和導演肯下生活,對于當今的農村和農民有著很深的理解。 ”趙葆華表示。

      《土地志》超脫出時下某些農村電影不農村、農民形象不農民的創作窠臼,描繪了一幅生動而真實的農村風情畫。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海洲對《土地志》中的人物刻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無論是‘00后’的小孩周浩還是年近耄耋的馬老厚、馬老德,無論包工隊的外出民工、發財的老板還是私心很重的村支書,都十分鮮活,是當代農民群像中的一分子。 ”王海洲表示,“此外,影片對基層干部形象的塑造沒有一邊倒,讓一個急功近利的鄉鎮書記同一個踏實肯干的鎮長形成一正一反的鮮明對比,具有很強的敘事張力。 ”王海洲稱贊道, 《土地志》無愧為一部純正的“鄉村民生電影” 。

      創作談

      現實主義傳統精神的中國電影應該發聲

      邢原平(電影《土地志》編劇)

      我喜歡坐在田壟上、咀嚼著沒有成熟的麥穗,讓思緒隨著麥浪翻滾。熟知國情的人可能和我有同感:土地和農民不僅糾結著中國歷史,也關乎著當下的國家命運,那朝代更迭的歷史風云中其實貫穿著豪強兼并土地、民不聊生而造反、新王朝建立后又休養生息式的歷史周期率。

      我更喜歡用石碾子比喻這種周期率,這個石碾子轟隆隆地碾來碾去,被碾碎的不只是一代代農民的生存根基,更有他們的眼淚和鮮血。這眼淚和鮮血凝固在土地中,便是歷史。盡管此種歷史往往會被麥浪遮蔽,人們有理由為目光里的麥浪和豐收的希冀而欣喜,可以忽視土地的訴說,但發生在當下的為數不少的農民在捍衛土地時發出的拼命嚎叫,總該刺破我們的耳膜和淚膜。

      盡管黨中央為保護農民權益已經做出了最大努力,但卻是仍然有眾多的案例讓我不得不說,那個可怕的歷史周期率并沒有因為歡慶的鑼鼓發出時代最強音被嚇跑,它又如石頭碾子一樣轟隆隆地滾動在了廣袤的土地上。當然,肯定有人不會認可我的看法,也會有人聽不懂失地農民的哀嚎,看不慣他們總是上訪的樣子,但我仍然想在一部電影中呈現我的想法:“新豪強”們正在打著發展現代農業的幌子,威逼利誘農民,大肆兼并土地,導致不少地方的農民失去了生存權和發展權。

      誠然是土地承包制后形成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制約著農業發展,以規模化、機械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確能夠使得中國從農業大國變為農業強國,但農民又必須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嗎?農業現代化本來應該是全體農民充分受益的時代進程,為什么可能會變成屬于權貴集團的又一次瓜分財富的盛宴呢?“新豪強”們的確有能力用點石成金的速度實現農業現代化,給所謂父母官添加政績,普通農民面對現代農業卻是有心無力。那么,我們究竟是寧可讓發展速度慢一點,讓農民都享受改革發展的紅利呢?還是讓少數人又一次巧取豪奪,成為為富不仁的代表呢?

      我們始終認為,現實主義傳統精神的中國電影應該發聲,仍然愿意直面現實而且能夠和農民們一道歡樂、一道哭泣的電影人應當發聲。這就是電影《土地志》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電影《土地志》其實是我們共同創作的第三部農村電影,它和電影《十八個手印》 《老寨》組成三部曲。《十八個手印》說的是土地承包制的源起, 《老寨》講述了農村選舉的故事,而《土地志》又反映了土地流轉中的利益博弈的復雜性和現代農業的困局。這三部電影加起來,完全能夠呈現出中國農村改革開放30多年的節點、難點風貌。

      真為我們這個創作團隊驕傲,我們竟然憑借著良心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節奏。要說我在劇本創作中有什么體會的話,我非常愿意說:所謂主旋律或現實主義電影,應當是直面人生的影像。只有站在百姓的角度才能呈現真相,正義必須戰勝邪惡。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