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指出,明星出演綜藝節目的酬勞高企,從一季打包價幾千萬元,到以天、甚至分鐘為單位計算,導致大部分節目都在賠錢,制作方淪為明星的打工者。其實,明星片酬過高已是老生常談。早先周迅以高價片酬出演《紅高粱》就曾讓人驚嘆。中國影視業經過一年多高速發展,演員片酬又突飛猛進,周迅即將出演的《后宮·如懿轉》據說片酬又翻倍了。也有報道稱,該劇單集價格超過千萬元。其片酬和售價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我們不得而知,但演員的號召力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影視作品是否暢銷的直觀標準,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擁有天價片酬的明星真的是鈣片,可以幫助中國影視業一口氣上幾個臺階不費勁嗎?
演員片酬離不開對其“粉絲”號召力的衡量。那些明星的追隨者通過對偶像的狂熱喜愛,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影響著大眾文化格局。開出天價片酬的演員往往擁有數量巨大且忠誠度高的粉絲群體,這就是票房、收視率、點擊量的群眾基礎。知名演員的加盟能夠為影視作品“吸粉”。“粉絲”追隨偶像的過程,也是以他們的情緒、情感為基礎進行體驗式消費的過程。在這一情形下,粉絲的情緒也變成了資本。影視作品既可以滿足粉絲們固有的情緒感受,又可以在情節中開發出新的情緒體驗。它不是簡單迎合粉絲,而是通過生產情感、滿足情感的方式,擴展他們的夢想、欲望,增強他們對明星的忠誠度,實現利潤。明星的八卦新聞還能制造話題,提高關注度,使更多人在媒體報道和網絡討論中得知作品的信息。明星與作品貌似能夠互相成全、實現雙贏,許多制作公司基于這一點考慮而看重演員的作用,甚至為爭取某些演員參演而哄抬價格。天價片酬的出現,還與資本介入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影視行業迅猛發展,敏銳的社會資本發現其強大的盈利潛力后蜂擁而至。很多沒有專業背景的熱錢缺乏對內容的判斷能力,僅憑是否有大牌明星等硬性指標作為投資依據。然而,豪華演出陣容并不都能為作品帶來豐厚收益,叫座不叫好、甚至口碑和收益雙輸的作品屢見不鮮。有的因為作品質量差,還影響了明星的美譽度。就像過度補鈣的副作用是發育遲緩,過度強調演員的作用也阻礙了影視業的健康發展。
高額的演員片酬帶來影視劇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在總投入沒有明顯提高的前提下,演員片酬比重過大勢必擠壓制作成本。不少影視作品的演員片酬超過總預算的一半,甚至更多,只得縮減其他制作成本。其他工種的片酬無法與演員相提并論,有的甚至連零頭都達不到。很多影視從業者因付出與收入嚴重不平衡,而缺乏藝術創新動力。有的制片方卻不以為然,認為哪怕是再漏洞百出的劇本和粗糙不堪的制作,只要請到擁有萬千粉絲的超級明星就萬事大吉。在這種錯誤思路的指導下,請來的演員就掌握了更多話語權,對編劇、導演等指手畫腳,隨意改動劇本調整故事內容的爭端層出不窮。此外,為了深度綁定明星,影視公司與明星的合作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從給予明星股權、使其成為股東,到高價收購明星的空殼公司、并要求業績對賭,再到為明星成立子公司、共同投資影視項目,他們試圖通過建立資本聯結的方式,實現“共贏”。然而,通過繁復的金融手段,演員變成了老板,立場變了,心態自然也就變了。他們在考慮為公司盈利、讓產品賺錢的同時,是否還能不忘創作的初衷,以真誠不摻任何雜念的態度投入藝術創作,值得存疑。而浮躁心態下滋生的金融亂象對中國影視行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導致作品質量下降、市場泡沫叢生的現象,卻已經成為事實。
如何抑制演員片酬瘋漲?我們或可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影視行業的一些做法。比如,美國通過行業工會來保障各個工種的權益,遵循市場定價的原則;日本各電視臺達成一定默契,很少為爭搶大牌演員而陷入惡性競爭;印度演員按等級定價,很多演員與高水準的制作團隊合作時也樂于降低片酬;而韓國演員價格分化嚴重,行業規定主演級的演出費上限在總制作費的30%以下。影視劇創作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只有使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錄音、美術等各個部門各得其所,每一創作環節都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金融資本吹起的產業泡沫再美麗,也終有破滅的一天。影視創作中所有參與者唯有以嚴肅認真的“工匠精神”對待創作,以均衡和諧的創作關系統籌兼顧,以真摯的情感和精湛的內容打動觀眾獲得認可,才是中國影視走向繁榮、勇創佳績的不二法門。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