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電視劇圈這么些年,我有一些困惑,也有一些思考。
靠大數據真的能定制出精品電視。
電視劇是百花齊放的眾多文藝形式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觀眾來說,精品劇集的意義不僅僅是娛樂和消費,更是他們了解社會,了解歷史,甚至是建立三觀的重要途徑。同時,電視劇也作為一種商品,需要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實現經濟效益的創收。作為出品方和創作者,我們該如何平衡兩大使命間的矛盾? 投資方、出品方、播出平臺,作為替觀眾埋單也為創作者指路的甲方,這些年越來越多地開始依托“大數據”的分析,系統專業的概括觀眾的需求,希望“定制”出下一個精品,這樣的方法真的有效嗎?
“大數據”可以直觀具象地記錄下一部劇在市場及社會中的口碑,然而這都是劇集問世之后才能表現出來的。在一部經濟效益與市場效益雙豐收的精品誕生前,我們需要為這些明日之星創造怎樣的土壤呢?
2014年初 《來自星星的你》 橫空出世,夢幻而不羈的構思激起了國內爭相模仿的風潮,然而這種類型我們還沒完全吃透,《太陽的后裔》 就用浪漫的軍旅愛情再次刷新了大家的三觀,截然不同的背景設定,卻俘獲的是同一批觀眾的眼球,對此,大數據真的跟上了嗎? 再看同年的國內精品《北平無戰事》,故事打磨了7年,然而劉和平在創作 《北平》 的最初,這類歷史題材在甲方眼里也并非爆款題材。還有 《武林外傳》 《愛情公寓》之類情景喜劇的問世之前也面臨著各種冷落與鄙夷,那時鮮有人意識到年輕觀眾如此渴望看到更多的友情和歡笑。再到最近各大甲方爭相“定制”的IP爆款,過度的結果導向與實用主義在造成了“哄抬物價”的緊張局面之余,反而冷落了更多原創作者的熱情。
數據的反應多數是滯后的,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最初所呈現出來的標簽也許只是個“新品”,得到市場的接受從而成為“優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方能鑄成“精品”。精品的誕生往往蘊藏在創作者對人生百態敏感而真誠的體會之中,給精品一些孵化空間,哪怕一開始它是不起眼的,甚至是非主流的,但只要它是積極的健康的,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它必然會以不可思議的生命力扎根在觀眾心中。我們應當更多地鼓勵從業人員多花點精力去研究劇情走向、觀眾心理、內涵深度,而不是絞盡腦汁地貼照片做ppt去取悅買方的好惡,極盡溢美之詞去粉飾自己的IP如何包賺不賠,如何延續“別人的輝煌”。創作應直面充滿了未知性和多樣性的觀眾,而不是冰冷的數據。這才是創作者們從事這行最刺激最有趣的事情,他們會廢寢忘食地踏上這條冒險之旅,走不出來,自然會被歷史淘汰,走出來了,那就是下一個傳奇。
創作=某IP+某演員+某導演?
創作一部電視劇和烹飪一道美食并無兩樣,需要上好的食材加上一個合格的廚師。煎炒煮炸,燜溜熬燉是食材在鍋里發生化學反應的必要過程,但在有些偷懶的廚子看來,如果涼拌一下也能上桌,那又何必開伙呢?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電視劇越來越呈現出快速消費品的特性,然而精品電視劇所承載的社會意義決定了它在創作中決不能用簡單的物理反應來替代化學反應。
“某IP+某演員+某導演:……”是我這些年在各種發布會的大屏幕上看到的最多的公式,加法式的簡單操作是很多影視人不太尊重創作規律的一種表現。也許他們會說我找來市場上最貴的人組成白金戰隊,把他們關在一起,自然會悶出化學反應。試問,化學反應所需要的環境前提和精確配比,又有多少人確實地研究過呢?
我個人不反對合理使用IP,不反對豪華整容,不反對充分利用社會資本來催化出更勁爆的現象級作品。然而對每個細節的深度加工,和科學嚴謹的過程管理是孕育出精品電視劇的另一項不容忽視的要素。因為要奉獻出一場真正的視聽盛宴需要將每一個原材料的作用都發揮到極致。史蒂夫·喬布斯用金屬、玻璃和并不算極度高端的軟件合成了iPhone,改變了世界;金州勇士隊用曾在NBA只算藍領的水花兄弟創造了73勝的偉大戰績;《偽裝者》 用當時并不在頂峰的胡歌、靳東、王凱合成了“霸屏組合”。這些案例不是偶然,是決策者熟知門道,尊重規律,把控火候,催化突變造成的結果。我們看 《編輯部的故事》 《渴望》 《亮劍》 等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的精品之作,是鮮活的人物成就了明星,是精彩的劇情拉近了觀眾,他們產生的效應,并不是簡單粗暴的堆砌,和所謂的粉絲導向所能做到的。簡單的物理反應只能為這個已然供大于求的市場制造更多的“行活”,唯有深度投入才能感知化學反應的奧妙。
做對一件事和做完一件事,哪個更重要?
前段時間一部叫做 《瘋狂動物城》的迪斯尼動畫電影引起全球追捧,被業界和觀眾都譽為良心之作。我在看導演和主創訪談視頻時注意到,這個項目用了550個人和4年半的時間。一開始整個團隊從狐貍尼克的角度想了6稿故事,然而都不滿意,最后有人提出是不是應該從兔子朱迪的角度來寫,大家就把前面近兩年的工作推倒重來。今天,我們大家都看到了 《瘋狂動物城》 的成功、票房和利潤,很多人表示要向好萊塢學習,買他們的器材,甚至雇傭他們的班底,但好萊塢電影工業中,那種堅持把事情“做對”,以及“非把事情做對不可”的勇氣、決心、毅力我們真的學到了嗎?
如果你有一個孩子,你會教育他把事情“做對”還是把事情“做完”?相信每個父母的答案都是明智的,高瞻遠矚的。然而,面對我們自己的產品,我們會把它當成孩子嗎? 創作電視劇精品,需要在有限的條件下盡最大可能地先把事情都做對,可一旦發現,這樣我們離做完又遠了一步,那又將如何取舍,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每個人身處的環境立場不同,每個人給“對”與“錯”的定義也不同,但既然我們已經在極盡所能以“拿來主義”來避免自己少走彎路,那為何不能多探究一下別人成功背后的觀念和取向,創建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有中國特色的影視劇創作思路。不要等到把一切都做完之后發現自己又已然背上了made in China 的標簽。
(作者為電視劇 《愛情公寓》 系列的編劇、制片人及出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