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首輪播出的電視劇《小鎮大法官》,是當前行業劇創作中值得關注的一部作品。以幽默風趣的輕喜劇風格,表現嚴肅莊重的法治內容,這無疑是電視劇審美追求的一個鮮明特點。
電視劇中的荷塘鎮法庭是行政級別最低的法庭,是中國成千上萬個基層法庭的縮影。將它作為電視劇敘事的立足點,觀望鄉間民情世態,顯然具有現實貼近性,比較容易讓觀眾獲得一種當下農村法治建設的現場感。法庭庭長王德忠等幾位法官所面對的糾紛,也正是中國農村社會最常見、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事訴訟——夫妻離婚后爭奪孩子撫養權、子女為贍養老人互相推諉、財產賠償問題、墳地遷移問題,等等,充滿了現實生活的生動質感,有一種泥土般的樸素和鮮活。面對種種矛盾糾紛時,當事者都選擇了通過法律的手段來維護和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折射出基層社會法治意識的日漸普及,反映了社會生活日益走向法治化的必然趨勢。
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離不開廣大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電視劇生動地塑造了王德忠、姜浩、何見、彭小青、肖麗云等幾位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形象,通過描繪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藝術地展現了這個群體的追求和奉獻。他們的性格、年齡、學歷、經歷各異,但都以“公正司法、司法為民”作為基本遵循,秉公辦案,默默奉獻。面對各種案件糾紛,他們的默契合作基于對法律尊嚴的敬重和堅守,基于對自身作為法官的使命感和擔當意識的認同,而他們的執法理念和方式的不同乃至交鋒,則折射出了對于何謂法治精神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執法的理解上的分歧。隨著劇情的發展,在具體的辦案實踐中,他們彼此啟發,互相配合,達成了越來越多的共識,在法理和人情之間架構了橋梁,促進了矛盾糾紛的解決,維護了一方社會的安寧和諧。
在多重矛盾的交織纏繞中推進劇情發展、塑造人物形象,是該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小鎮方寸之地,是典型的熟人社會,一個人在人際網絡中往往具有幾重角色。劇中幾起訴訟案中,多位當事人都與荷塘鎮法庭庭長王德忠有著關聯,構成了矛盾沖突的主線:被他大義滅親送進監獄的高大寬是其義弟,當年正是高大寬的父親高良田收養了他這個孤兒,將其撫養成人;肖巧巧是他的小姨子,正和離婚的丈夫為了兒子的撫養權而紛爭不斷,又被高大寬所追求……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既真實展現了基層農村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也為戲劇性沖突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元素。人情和法理之間的矛盾向王德忠提出了挑戰,這就需要他在處置復雜的糾紛時,具備更多的智慧和勇氣。同時,他與女兒肖麗云的沖突,涉及親情、生活與事業的矛盾;他與幾位法官同事的碰撞,則更多地涉及了對法治精神的理解。正是在錯綜復雜的局面中,在這幾條矛盾沖突線索的產生、發展和化解中,不但使法治精神得到了生動的詮釋,更讓王德忠等人物形象獲得了鮮活飽滿、栩栩如生的呈現,讓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之美得到彰顯。這樣來看《小鎮大法官》這一劇名顯然是富有蘊涵的:“小”的是鎮子,是基層法官低微的身份地位;“大”的是法律的無上尊嚴,是基層法官的情懷和境界。
幽默諷謔的對話、不乏夸張的動作表情,構成了該劇外在的喜劇性敘事風格的顯著標識,但這并不妨礙其現實主義內在屬性的充分顯現。因為它觸及到了鄉村生活的某種本質,尤其是它著眼于鄉村生活中基于血緣、人情的復雜人際關系,從“法”與“情”的糾葛入手,較好地把握了兩者既沖突又依存的尺度,體現出了編劇和導演對中國鄉村社會文化的理解。
致力于描繪生活之美,展現人性之善,是這部電視劇厚重的底色。劇中矛盾糾紛的當事各方,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平凡的人物,各有優點和不足,即便是那些有點負面色彩的人物也并非十惡不赦,而是在某些具體的人性方面存在缺陷。這種處理,既是源自對生活的真實狀況的理解,也是為了給作品的主題表達設置一個合適的邏輯起點。基于對人性的信心,通過善意、寬容和相互間的妥協,使矛盾雙方減少沖突、化解矛盾,顯然更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電視劇《小鎮大法官》以特色濃郁的藝術語言,生動形象地傳遞了深切的價值關懷。除了一切藝術作品都要遵循的基本規律之外,該劇對廣闊生活與具體領域之間關系的把握,對藝術手段的調動和運用,較為鮮明地體現了自身的思考和追求,這一點對包括法治題材在內的行業劇的制作具有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