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影視日益完善的產業格局中,用藝術對現實進行觀照與呈現,不失為一種差異化的市場競爭策略。創作者將真誠的現實關懷融入成熟的藝術表達手法與巧妙的商業元素配置中,將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對正氣善舉的渴望,以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了呈現,受到觀眾的一致點贊和好評。近年來,基于現實題材創作的公益類綜藝節目的出現,也越來越受到觀眾的追捧。
縱觀2016年各大衛視熒屏,綜藝節目雖題材多樣、模式各異,但內容普遍都有意偏向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在這一層面上,公益節目因其社會價值基因具備了先天的優勢。央視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自開播以來,因其特有的公益性,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
《等著我》將現實落點搭載于藝術化的戲劇沖突之中,繼去年被搬上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后,今年4月3日再次以公益節目的形式登陸央視綜合頻道。隨著節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等著我》的線下尋人平臺也慢慢壯大起來,由起初的“一周尋一人”發展到現在平均“每天尋得一人”,《等著我》由電視助力尋人平臺的公益模式已日漸成熟。在總制片人楊新剛的眼里,電視是助力,平臺才是關鍵,尋人平臺和節目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節目組一切的努力不僅是為了做一檔漂亮的節目,更是為了給全國各地失散的親人圓一個“團圓夢”,最終的目的是要搭建一個尋人的“大數據庫”。《等著我》從屏幕之內走向屏幕之外,與現實緊密結合,綜合運用各類媒介手段,強力介入現實。于是在《等著我》的現場,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電視臺的工作人員,還有來自公安部打拐辦公室的負責人,更有以幫助走失兒童回家為宗旨的專業公益組織志愿者。而在節目現場未能實現與期待之人相見的嘉賓,其故事被央視及合作媒體在網絡平臺推廣后,仍可獲得重逢的機會。
這檔節目用平凡的故事承載起公益文化的使命。在《等著我》的舞臺上,重逢的淚水和笑顏是觀眾最常見到的。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戰友情,每個平凡人背后的平凡故事所展現出的人間至真之情永遠是這個舞臺最動人的地方,也是最能撼動觀眾內心的一種情感。當女兒現身,親人相聚,抱頭痛哭的一家人迸發出的復雜的情感對觀眾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沖擊與震撼。但作為電視媒介,通過對現實富有關懷的心意,為這個時代的大眾文化提供了打動人心的節點與推動社會進步的靈魂。
現如今,不少黃金檔綜藝節目開始更多地強調社會責任。然而,很多節目在這方面往往只能觸及皮毛。不同于一些娛樂綜藝節目,《等著我》將焦點放在平凡的普通百姓身上,通過深挖每個求助者背后的故事,展現出不平凡的人生,用實際事例引發觀眾們的討論與思考。因此,發揮電視節目的社會責任絕非空喊口號,《等著我》用一個個飽含真情的實例帶給觀眾以反思,傳遞出充滿愛和正能量的正確價值觀,取得的效果比單純說教更有力量。
《等著我》正是擁有了節目綜藝的形式與公益的內核,成功吸引了無數觀眾的關注,樹立了公益與綜藝相結合的新標桿。節目中,觀眾在被人間真情感動落淚的同時也收獲了無限的正能量。現代社會,每一個家庭的圓滿都離不開彼此的包容與及時的溝通,而每一個平凡的尋人故事都在用“為緣尋找,為愛堅守”詮釋著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情感,弘揚著“和諧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牛夢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