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古裝劇歷史架空玄幻流行 跟風創作難立不敗之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13日09:22 來源:中國作家網 許 瑩
    《羋月傳》 《瑯琊榜》 《花千骨》《羋月傳》        《瑯琊榜》          《花千骨》

      古裝電視劇以對歷史資源展開想象為主要創作特征,根據不同的歷史史實參照程度與想象程度,又可將其劃分為古裝歷史正劇、宮斗劇、歷史戲說劇、穿 越劇、仙俠奇幻劇等多種類型。近年來古裝劇熱引人關注,2015年下半年《花千骨》《瑯琊榜》《羋月傳》等劇接連霸屏,2016年年初延續了2015年古 裝劇創作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僅2月份各大上星衛視上映的古裝劇就達到8部之多,《寂寞宮廷春欲晚》《新蕭十一郎》《青丘狐傳說》《解憂公主》《五鼠鬧 東京》等劇扎堆播出。然而熒屏上根據正史改編的古裝歷史正劇越來越少,一直嚴肅考究的古裝歷史劇美學風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史架空、仙俠玄幻之風悄 然盛行,其中不乏違背基本歷史邏輯的粗制濫造之作,因而古裝劇創作熱情延續的背后卻是觀眾熱情的消減,2016年年初的幾部古裝劇收視率最高的剛剛破一, 和去年古裝劇收視率動輒破三破四的收視佳績相比下滑不少,且頻頻引來觀眾詬病。

      片面追求觀賞性

      以質取勝而非以量取勝

      古裝戲最早是針對時裝戲而言的類型概念,梅蘭芳先生在其戲曲演出生涯中為了探索創新而編了一批時裝戲,過去的戲曲表演就成為古裝戲了。到了電視 劇中,古裝劇是指劇中人物穿著古代服裝,假定發生在一定的古代歷史背景演繹故事的電視劇類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談到,古裝劇只是一種樣式,其 創作必須堅持正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必須在歷史走向真實的大前提下來編寫故事,告訴觀眾歷史運行的規律和對于現實的借鑒意義。但是當下電視劇市場上充斥著 完全倚靠感官刺激來獲取收視率的作品,離開了正確的歷史觀與美學觀,離開了對思想性、藝術性的追求,而假古人之嘴戲說歷史、顛覆經典、背離人民和歷史發展 走向的古裝劇是要堅決摒棄的。

      古裝劇要以質取勝而非以量取勝。仲呈祥認為,我們不能夠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將影視作品完全政治化,以概念化公式化的方式進行說教是 一個極端,如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作品打著古裝劇的旗號,一味追求觀賞性,單純憑借視聽刺激來取代一部嚴肅作品應帶給人們的思想啟示意義是另一個極 端。《瑯琊榜》四年磨一劍,畫面精美考究,《羋月傳》展現了羋月追求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的思想內涵,它們都是以質取勝的典范。古裝劇的質就在于,它是否堅 持了正確的歷史觀,是否堅持了正確的美學觀,是否經得起歷史的、藝術的、美學的和人民的檢驗。古裝劇創作者應當具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擔當感,牢牢把握創作 導向,做到為人民立言為人民吶喊,而不可一味迎合市場而喪失了藝術家的良知。

      片面追求觀賞性,單純依靠明星效應、話題、噱頭的古裝劇很難深入人心。女主角多是背離歷史的“瑪麗蘇”。瑪麗蘇本是一位國外《星際迷航》的粉絲 在續寫劇情時虛構的女主角,與各位男性角色曖昧不斷,缺乏藝術性與思想性的古裝劇成為披著古裝外套的偶像劇,女主角外表清純或風華絕代,陷入情感漩渦不能 自拔,此類故事的視角與格局較為狹小,僅僅局限于宮斗或情愛元素。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秘書長、編劇劉毅認為,近兩年由于網臺互動,受眾群體年輕化,年輕女觀 眾成為追劇的忠實粉絲。“瑪麗蘇”迎合了年輕女觀眾的口味,人見人愛楚楚可憐的形象完成了其自我欲望的熒幕投射,但缺乏深度思考的一味迎合卻使這類古裝劇 陷入了快餐文化的囹圄。劉毅強調,播出平臺不能將明星作為購買古裝劇的惟一參考標準,從“人保戲”到“戲保人”觀念的轉變,是推動優質古裝劇生產的關鍵一 環。

      網絡IP助推古裝熱

      討“巧”不等同討“好”

      在播出層面,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的“限古令”中,明文規定了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年度播出古裝劇的總集數不得超過當年該衛視黃 金時段所有播出劇目總集數的15%。“一劇兩星”實施后,每晚黃金時段電視劇播出由三集變成兩集。在“限古令”與“一劇兩星”的合力作用下,一個上星頻道 全年播放的古裝劇在110集左右,古裝劇就此迎來了播出困難的嚴寒期;在制作層面,國內電視劇的投資與日俱增,古裝劇在服裝、道具、布景、特效等方面更是 對資金的要求較高,動輒數億投資的古裝劇拍攝讓現代劇望其項背。面對如此嚴峻的播出形式以及高風險投資的現實語境,古裝劇依仗網絡IP帶來的強大粉絲基礎 為各大衛視的收購與投資方成本的回收打了一劑“強心針”。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秘書長、編劇余飛表示,網絡IP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古裝劇創作熱潮。例如古裝劇《瑯琊榜》根據海晏的同名網絡小說改編,小說 自2007年起于起點中文網進行連載刊登后,就榮獲當年某類型年度網絡最佳小說、九界網最熱門點擊等成績,小說實體書更是一版再版,暢銷多年。山東影視傳 媒集團一舉買下版權,廣泛征求網友改編意見,劇本打磨兩年后方才開拍,但是網絡熱門IP并非屢試不爽的良藥,該劇的成功還有賴于對細節孜孜不倦的追求。

      網絡文學已成為IP核心產地之一,而古裝IP占比極大。余飛從創作層面給予回答,他認為古裝IP占比大是由于故事發生的背景在古代,而古代沒有 健全的法制,導致在古代發生的故事其矛盾更容易被推向極致,從而也更容易激發主人公的智慧并與反面角色進行斡旋。例如在宮斗戲中,嬪妃們常用的宮斗武器麝 香、保命仙丹、毒藥鴆酒等等,在現代家庭生活劇中是無法出現的,而表現現代家庭倫理劇的劇本編纂更加注重邏輯推理與現實觀照。反觀古裝歷史正劇,則需要創 作者對浩瀚如煙的史料進行梳理與選擇,更加強調對史實的考據,創作者要坐得了“冷板凳”。這樣看來,歷史架空、仙俠奇幻對于古裝劇本創作者而言無疑是一種 更為討“巧”的事情。然而討“巧”不能完全等同于討“好”,缺乏精心創作、內容雷同、一窩蜂扎堆的歷史架空或仙俠奇幻古裝劇很難引發情感共鳴,無論何種類 型的創作,電視劇中真善美的情感體驗才是最贏得人心的。

      古裝劇扎堆播出

      跟風“頑疾”何所醫

      在現階段國產電視劇市場上,“跟風熱”成了困擾行業發展的一大難題。一部劇火了之后,一段時間內電視熒屏上便會出現一系列同類題材的復制版。古 裝劇扎堆播出,劇情同質化嚴重,對于制作者而言,不必要的撞車導致資源的過度消耗浪費;對于觀眾而言極易產生審美疲勞,看到開頭就能憑借過往觀劇經驗猜到 結尾的劇情使得這一題材本身的吸引力漸趨走低。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當代電視》主編張德祥表示,安全性業已成為電視劇高風險投資者的首要考慮因素。打開電視機,“家里打”、“宮廷 斗”,文藝作品既不敢面向現實,也無法深入關切社會。中央下大決心從嚴治黨,但反腐作品卻很少在熒幕上呈現。制作方的安全性來源于所謂的經驗,而非出臺的 明文規定。一部電視劇在某電視臺被拒絕卻又被另一個電視臺接受,或者有些電視劇多次被拒絕最終播出時卻一炮而紅的例子比比皆是,播出尺度在無形中或自我想 象中被條條框框所限定,其實在公開政策中根本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這種無形的紅線帶來的危害極大,摸不清安全邊界的制片方不敢在多個領域開拓創新,只能 在近期舊有成功案例的基礎上模仿效法,在所謂的安全邊界內進行投拍,這也就導致了當下電視劇題材類型不斷縮減,直至某一類型完全做垮,才會有新的類型涌現 的現實瓶頸。古裝劇歷史架空、仙俠奇幻之風盛行亦是尋求安全性的表現,古裝歷史正劇會面臨播出方與觀眾對其歷史真實的拷問,創作者為了避免和歷史糾纏不清 索性架空歷史,以確保作品的安全性。

      電視劇類型多元化是確保優秀作品涌現的前提,拘泥于同一類型題材并不僅僅是制作方急功近利的單方面原因,根治“跟風”頑疾還需要明確的政策出臺以鼓勵制作者進行多元化嘗試,打破無形的播出壁壘,真正讓亦步亦趨的制作者敢于邁開步子前行。 (許  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涓浗浣滃崗閲嶈蛋闀垮緛璺富棰橀噰椋庢椿鍔�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浜烘皯鏂囧
    • <璇楀垔
    • 姘戞棌鏂囧
    • 涓浗浣滃
    • 灏忚閫夊垔
    • 闀跨瘒灏忚閫夊垔
    • 浣滃鏂囨憳鎶�
    • 涓浗鏍″洯鏂囧
    • 浣滃鍑虹増绀�
    • 浣滃閫氳

    博 客

    绮惧僵鍗氭枃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