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電視臺繼推出《二十四道拐》之后,再度推出的抗戰題材電視劇《第一傘兵隊》 ,借著寫成立于抗日戰爭年代的我國第一支傘兵隊,把發生在云貴地區幾次重大的戰斗、戰役串聯起來:獨山之戰、深河橋之戰、畹町收復國門等等,把人們對抗日戰爭的烽火記憶再次拉到了大西南——那些對普通觀眾來說有點陌生的地名。例如深河橋,在二戰期間它是西南鐵路終點站,也是中日戰爭結束之地, 1944年冬,國民黨軍隊在此炸毀深河橋,切斷了日軍企圖入侵大西南的路線。而畹町收復國門則把日軍徹底地趕出了西南國門。為了講述這一切, 《第一傘兵隊》選取了加入傘兵隊的遵義蔡家第四子蔡智誠的視角,講述他從一個學生新兵如何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傘兵隊隊長的歷程,謳歌了無數為抗日獻出生命的先烈。
近期,中國電視藝委會在北京召開了這部電視劇的專家研討會,大家談到在沒有看到這部電視劇之前,真的沒有想到抗日戰爭年代就誕生了這么現代化的部隊,因而也被劇中的蔡智誠對同袍說過的:“藍天是我們傘兵最終的天堂”深深地打動。劇中反復強調的傘兵作戰是被包圍的,沒有援兵、沒有補給、沒有外援。他們有的是什么?是戰友、兄弟和犧牲。組建傘兵隊的席隊長在他們訓練伊始就告訴他們:你們要信任你們的戰友勝過信任你們自己。傘兵是孤獨的英雄這一點從一開始就傳遞給觀眾。
劇中蔡智誠是家中的第四個兒子,三個哥哥已經在抗戰中犧牲了,于是父親讓他到浙江讀大學,并千方百計地阻撓他參軍,然而在國家危難的時刻,他與十萬學生兵一樣,誓要為民族的尊嚴而戰。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劉玉琴說:“蔡智誠是富二代又是大學生,他本來有很好的生活,但還是投筆從戎報效國家。這個作品主要寫一個人和一支隊伍的成長,折射了中國人的國家意識和不屈精神。因為傘兵是一個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兵種,所以劇中征召的傘兵幾乎都是知識青年和大學生,這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在民族存亡之際,更能展現一個民族的血性。 ”“十萬青年十萬兵”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說,“當時這些人走到戰場當中,火里血里一滾留下來的都是好苗,火里血里可能就是多少人的年輕生命逝去、凋零了。這也是這個民族的優秀兒女為抗戰奉獻自己的生力軍,做最后的努力和抗爭,這是非常殘酷的。 ”同時她認為,劇中展示的現代軍人的思想升華和人生歷練的過程,這種青春的成長故事對年輕人有很大感染力和感召力,電視劇在歷史感、時代感和時尚感之間找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對年輕觀眾有很大的吸引力。
蔡智誠剛報名參軍就被拉到前線參加戰斗,看著炸彈在身邊爆炸,看到同學一個個被打死,蔡智誠全身僵硬不能動彈。他的家丁羅大煙桿問他既然害怕,為什么還要堅持當兵時,他辯稱說自己不是害怕,而是緊張,“誰第一次經歷戰斗不是這樣呢” 。最后,不光是蔡智誠,連同陪少爺當兵的羅大煙桿都成長為熱血、英勇的戰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說:“抗日戰爭也是大熔爐,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個人尊嚴,從軟弱變得堅強,膽小變成無畏,低能變成超能力高能力,蔡智誠就是最典型的表現。 ”
此外,這部電視劇還加入了諜戰、懸疑的主線,而且是很多反轉的正邪廝殺,讓人很難猜到結局。專家們討論得最多的是劇中的大反派唐璧,他是軍統高級軍官,可暗地里他已經投靠了日本人,成為日本人的間諜,他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打垮傘兵隊。 《當代電視》主編張德祥剖析這個人物時說,他的核心就是活命哲學,其實有很多漢奸有時候是腳踩幾只船,這個活命哲學在中國人的觀念里也是很深刻的一個東西,蔡智誠身上體現的是誠字,唐璧身上體現的是那種詭,詭道,詭詐,這兩個人物的斗爭也是人生觀的斗爭。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說,抗戰當中,漢奸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據記載,投降日軍的國民黨將軍級領導1943年有58人,追隨汪精衛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有20人,偽軍人數118萬人,與侵華日軍數量基本持平,所以唐璧的藝術形象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它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讓我們思考為什么漢奸這么壞,壞到這種程度,所以我覺得這個作品唐璧的藝術形象是一個收獲。
在為數眾多的抗日題材電視劇中,如何認識軍統在抗日中的作用。李準認為,要認識到他們在抗戰中的兩面性,軍統中也有一大批人當了漢奸,唐璧這個形象揭露為最,軍統確實殺日本軍官,但是它有妥協的一面,他們跟日本人勾結,有一部分軍統的重要成員成了漢奸、特務,帶來的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大家對這部電視劇不太滿意的地方還在于唐璧這個人物的刻畫過于突出,這對于整部電視劇來說可能是一種損失。他似乎是個十項全能的選手,能量太大,而缺少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