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絡劇《太子妃升職記》經歷了“火爆”“下線”“優化處理”和“重新上線”的過程,讓粉絲驚喜的不僅是“重新上線”,出品方還宣布同時啟動了續集和大電影的制作。這一事件的全過程,引發業內外人士和大量觀眾的熱切關注。
和上星電視劇必須要過審之后才能播出不一樣,網絡劇的管理相對要松一些,由此獲得了野蠻生長的空間。據統計,2015年有355部網絡劇上線。同時,網劇近年來在質量上有所提升,《無心法師》《心理罪》《他來了,請閉眼》等口碑都不錯。
這次《太子妃》的“下線風波”,歸根結底是由于這部劇太火,放大了網劇因創作尺度所帶來的“負面”元素,如“有傷風化”“封建迷信”等。但主管部門本著鼓勵原創的原則,也沒有直接斷掉網劇的活路,因此《太子妃》和其它下線的網劇一樣,在出品方對內容主動進行“優化處理”后,得以重新上線。
網劇之火,原因之一是它們依網而生,在風格化、個性化方面,完全根據網民欣賞網絡視頻內容的習慣來進行創作。早期的網絡短劇,占據的是網民的閑暇時間,他們在上班路上或工作間隙,打開視頻欣賞一段十幾二十分鐘的網劇,是一種很好的休閑和放松。后期流行的網絡長劇,則是對網民娛樂精神的全面迎合。網劇類始于至今仍在風靡的網絡小說,一切以取悅觀眾或讀者為最高目標。原因之二是觀眾的更新換代。中年人很少看網劇,喜歡網劇的多是年輕人,他們對互聯網的依賴,要遠遠超過對電視劇的依賴。就算收看傳統電視劇,他們也更愿意通過互聯網連續觀看。網劇的編劇、導演、演員在年齡層次上和網劇觀眾高度重合,他們在創作的時候做到了“想我所想”,擺脫了一些觀念的桎梏,作品如人,呈現出來的氣質具有年輕氣息,所以觀眾才一邊吐槽網劇粗糙,一邊熱情追捧。
去年的一些話題網劇,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關注,主要在于它們傳遞的鮮活時代特征。起碼在5年內,網劇最旺盛的生命力,還會體現在拼命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觀眾上。“三貼近”曾是主流影視劇多年的追求,但在做法上,只有網劇真正放下了身段。
但網劇又不得不面對升級的考驗。升級過程中,首先要在既接受有關部門管理又相對寬松的空間里,讓自己的創作身段更靈活,更經得起各方眼光的打量;其次要面對觀眾的“喜新厭舊”。目前網劇暫時還沒找到扎根之計,多數網劇都是在碰運氣、趕時機、賣概念,容易被觀眾喜愛,也容易被觀眾放棄;最后我還想特別提醒網劇創作者和出品方的是,網劇到目前只成功了一半,另外一半要靠尋找更優質的素材、更有工業化發展潛力的模式以及更靠近主流的價值觀,只有這一半彌補足了,網劇才能擔當起年輕人巨大的視頻消費需求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