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北京衛視《傳承者》第一季在掌聲中收官,節目落幕但由此引發的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依舊在繼續,作為電視節目中的“冷門話題”,非遺傳承終于在熒屏上有了自己的舞臺。
13期節目的錄制,近百個項目的呈現,從馬頭琴的悠揚到侗族大歌的神秘,從高空雜技到“上刀山下火海”,《傳承者》的舞臺上呈現了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中國文化形式,帶給了觀眾無數次的震撼、感動,也讓大家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觀眾表示,因為《傳承者》,開始真正領悟到了文化的要義,“以前老覺得中華文化是一個很虛的概念,看了節目才發現原來中華文化包羅萬象,無論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處處皆有藝術,處處都是文化,都值得傳承和傳播。”這檔節目的出現,讓大家開始成為傳統文化的忠實“粉絲”,關注每個項目的發展現狀,樂此不疲地搜羅起關于這些項目背后的故事,甚至對于每一個項目的名稱由來,都開始了深度挖掘。
除了呈現不同藝術的魅力,《傳承者》也通過每位傳承人的故事和老師們的解讀,傳遞了節目對于文化傳承的態度,引發了各界對于傳承的思考。回族重刀、泰州石鎖等諸多傳承項目讓大家開始關注文化傳承面臨的實際問題。而臺灣霹靂布袋戲的出現,將傳統藝術與聲光電的結合,呈現了傳統與現代科技融合的優秀成果,也引發了大家對于傳統文化如何走向市場的探討。北京衛視《傳承者》雖然已經結束,但關于“傳承”與“創新”的命題已經植入觀眾的心里,期待未來有更圓滿的答案。
在傳承之外,北京衛視《傳承者》作為一檔綜藝真人秀,將“非遺傳承”以綜藝形式搬上了舞臺,也是電視節目里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和創新。引入四位老師和青年團,兩代人之間就傳承展開觀點交鋒,這種創新形式也在播出后收到了不少好評,節目用“接地氣”的方式,將看似高冷、靜態的“文化傳承”,變得生動和動態,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青年團成員注重傳承和發展,兩代人的話語交鋒,新老觀念的碰撞,都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與思考價值。
文化類真人秀中不可或缺的還有明星的作用,不少觀眾表示,在《傳承者》中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陳道明,“以前覺得他是高冷的,正襟危坐、不茍言笑的,看了《傳承者》才發現,他不僅學識淵博三觀正,還很幽默風趣,看他給范明挖坑真是太好玩了。”
每一期節目,陳道明對于傳承項目都能有自己的見解。節目結束后,有網友盤點了《傳承者》舞臺上陳道明說過的各種語句:他說“樂觀是一種能力,大家都需要學習”、“聲光電不是罪,沒有這些手段,我們的木偶們還在角落里自娛自樂”;他鼓勵年輕人要守得住寂寞,“世界上沒有那么多主角,大部分的人可能要一輩子甘于寂寞或者甘于平庸,我們在任何職業中,要有甘于寂寞的精神準備”;總決賽階段目睹大家對文化進行比較時,他也會站出來表明態度,“文化無高低,我們沒有資格評判,我們只能欣賞。”
在最后一期節目里,陳道明號召兩組文化項目傳承人互相鼓掌,“這個舞臺沒有文化比較,更沒有文化輸贏,但在里面有更深刻的尊重。我們中國的傳承精神里還有一種‘為對手鼓掌’”。在節目最后,陳道明也動情地說了三次感謝,“感謝工作人員,為這事忙活了一年;感謝青年團,有了觀點交織,才有今天的節目;感謝北京衛視,只有在文化的首都才能做這樣的文化節目。”最后,陳道明還笑著表示要“表揚”一下自己,“非常感謝我自己,說服了自己上這個節目。”
文化項目的震撼展演、家國情懷與人物命運、明星老師與青年團的觀點爭鳴,構成了《傳承者》的三大核心看點,讓節目在播出后,無論是話題還是收視都持續走高,更探索出了一條文化類真人秀突圍的成功路徑。阿紫 J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