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異彩紛呈的“影視猴”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2月10日10:30 來源:北京日報 紀文鵬

        電視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

        動畫片《鐵扇公主》中的孫悟空

        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

        電影《大圣歸來》中的孫悟空

        電視劇《西游記》劇照

        電影《大話西游》中的孫悟空

        電影《西游·降魔篇》中的孫悟空

        說到銀幕上的猴子形象,我們立刻會想到《西游記》中的齊天大圣——孫悟空。自上世紀初電影技術傳入中 國以來,孫悟空在影視上的形象幾經變遷,從最開始的雜耍,到后來的土法特效,再到如今的特效技術,可以說,孫悟空形象的塑造見證了中國影視業的成長。怪不 得有人說:“一部《紅樓夢》,養活幾百紅學家;一部《西游記》,養活幾千電影人。”孫悟空形象在銀幕上發展變遷,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有至少 一部經典作品,所塑造的孫悟空形象都極具時代特色,富有鮮明的時代內涵和創新精神,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文化品位。

        學習摸索期。從上 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早期電影人將文學作品《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搬上銀幕。這是一大進步,但還處于學習摸索期,當時的動畫電影在中國觀眾眼里還是新生事 物,其中的孫悟空形象具有明顯的西方元素,學習的是迪士尼動畫,突出的還是孫悟空的猴性,創新意識還不強。拿《孫行者大戰金錢豹》來說,以當時的技術,根 本無法實現孫悟空的飛檐走壁,只能以魔術雜技式的表現,滿足觀眾的好奇心。1941年上映的《鐵扇公主》是孫悟空形象首次出現在動畫片中,當時國家陷入危 難當中,孫悟空所代表的英勇正義、反抗侵略、勇往直前的精神,符合當時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的精神生活需求,體現了我國早期動畫片注重教化的特征。

        本 土塑造期。這一時期塑造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孫悟空形象,彩色動畫片《大鬧天宮》是當時的代表作。該片中的孫悟空造型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戲曲元素,運用 京劇中的美猴王臉譜,極具民族特色,將孫悟空的猴性、神性、人性完美結合到一起,達到和諧的統一。從此,銀幕上的孫悟空不再只是一只猴子,表現出了更多的 人性,甚至被塑造成了敢于反抗壓迫的英雄形象。“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的詩句,就是1961年毛澤東觀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寫下的。從 此,孫悟空敢于斗爭的正義形象就廣泛傳播,影響深遠。

        經典演繹期。上世紀80年代央視版的《西游記》,是世界上重播率和收視率極高 的電視劇,是伴隨眾多觀眾成長的經典之作。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是真人演繹孫悟空中最經典的一個,形似神似,出神入化,將猴的生物性、神話的傳奇性、人的 社會性演繹得淋漓盡致。與動畫片相比,電視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更具有寫實風格,能讓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

        顛覆解構期。1994年香港 推出的電影《大話西游》中周星馳演繹的孫悟空,開始有了七情六欲,更具人性化、感性化,是對《西游記》的顛覆性解構,并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由于顛覆了 《西游記》這一傳統名著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顛覆了“美猴王”孫悟空的前世今生,所以,它被某些傳統文學界人士所批判,但其對孫悟空另一面的詮釋卻非常深 入人心,尤其是愛情主題、悲劇式結尾,絲毫沒有庸俗之感,尺度掌控得恰到好處。在網絡上受到追捧之后,《大話西游》成了一道最具文化影響力的文化景觀,在 眾多無厘頭影片中,被譽為經典中的經典。與此同時,開始有研究者專門研究影片的巡回式結構、臺詞對白、經典解構等之于文化學上的意義。

        魔 幻特效期。2013年春節上映的電影《西游·降魔篇》,把《西游記》中的中國神話改造成了西方魔幻,成熟的電腦特技讓“西游”題材迸發出新的活力。 2014年上映的3D電影《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取材自《西游記》的前八回,糅合了現在當紅的魔幻題材,雖然故事情節受到詬病,但大量的一流特效鏡頭還是令 人刮目相看。可以說,這部影片呈現出精良的視覺效果。2015年上映的3D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也稱《大圣歸來》),帶有魔幻的特點,是中國動 畫電影十年來少有的現象級作品。該影片并沒有采用孫悟空以往常見的“美猴王”形象設計,塑造的是個桀驁不馴、很有俠氣的英雄,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和欣 賞習慣。這一時期的孫悟空形象,融入了大量的外來文化和影視文化,孫悟空造型更加娛樂化、時尚化,贏得了更廣泛的關注。但也可能因為娛樂而犧牲了藝術價 值,易產生較強的時效性,難以形成經典。

        綜上可見,孫悟空形象在每個階段都有同中有異的風格特征,有繼承,也有顛覆,時代環境、社會條件、物質技術、創作觀念和審美態度,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只有在不斷發展演變中,才能保持孫悟空形象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富有反抗精神的孫悟空

        1938 年,美國迪士尼推出動畫片《白雪公主》在中國熱映,對中國電影人觸動很大,他們決心拍一部高質量的動畫長片,以揚眉吐氣。這就有了動畫片《鐵扇公主》,該 片險些夭折,但它的票房收入超過了當時上映的所有故事片。《鐵扇公主》也成為當時比肩世界動畫電影的一出杰作。《鐵扇公主》不但是第一部中國動畫長片,也 是亞洲當時的第一長動畫片。該片除借鑒了美國動畫片中的一些元素外,大膽吸取了中國古典繪畫和古典文化藝術的營養,使中國山水畫的風格被成功地搬上銀幕。

        值 得一提的是,由于影片誕生于抗日戰爭期間,制作團隊也有意借助孫悟空的斗爭精神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日斗志。影片中原有一句字幕“人民大眾起來爭取最后勝 利”,后在放映時被敵偽的檢查機關強行剪去了。《鐵臂阿童木》導演手冢治蟲在看過《鐵扇公主》后即指出:“一看就能清楚地知道這是一部體現了反抗精神的作 品,粗暴地蹂躪中國的日本軍遭到了中國人民齊心協力的痛擊,這部影片的意圖是一清二楚的。”日本的小松澤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當時《鐵扇公主》中的“孫悟 空號召人民大眾起來反對牛魔王,實際上是諷刺日軍對中國的侵略”。

        “神采奕奕”的孫悟空

        彩色動畫長片《大鬧 天宮》,投拍于1960年,其主創,包括導演、作曲、動畫設計等都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惟有一個重要角色美術設計請的是外來的“和尚”。據說,張光宇 先生畫了幾個孫悟空造型,都相當不錯,但導演萬籟鳴還是覺得不太滿意,因為張光宇筆下的孫悟空裝飾性比較強,不太適合動畫來表現。因此,導演要求時任原動 畫創作組組長的嚴定憲在張光宇造型設計的基礎上重新設計。這樣經過反反復復多次修改,才有了這個后來為大家所熟悉的“齊天大圣”形象。

        《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穿著鵝黃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紅褲子,足穿一雙黑靴,脖子上還圍著一條翠綠的圍巾。導演萬籟鳴用八個字稱贊說:“神采奕奕,勇猛矯健。”

        最經典的孫悟空

        1986 年央視版《西游記》創下許多輝煌紀錄,堪稱一個時代的榮耀:它是20世紀80年代唯一一部無審查、邊拍邊播的電視劇,拍了6年,播了6年;它是拍攝時間最 長、拍攝外景最多的一部電視劇,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都留下了劇組的足跡;它在全國甚至全世界播放的次數極多,迄今已播放兩千多次;它是唯一一部兩次獲 得金鷹獎的電視劇。

        《西游記》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劇中的孫悟空形象成為一個難以超越的經典形象。

        最叛逆的孫悟空

        1994 年,電影《大話西游》上映,結果票房慘敗,在經過三四年的慢熱之后,終于在網絡興起時代得到了熱捧。《大話西游》把《西游記》中的諸多材料分解,但進行了 大量的再組織和再創造。例如,把《西游記》中的人物性格進行了改造:唐僧啰嗦,悟空叛逆,八戒平庸,沙僧無用,觀音無情……這不失為一種能拉近與觀眾距離 而又保持新鮮感的奇思妙想。

        《大話西游》代表的無厘頭文化,成為“代際”區分的一個標志。它成了一道分水嶺,能接受它的是一代人,不能接受的就是另外一代人。

        最顛覆的孫悟空

        受 《西游記》電視劇、動畫片以及傳統戲曲的影響,觀眾一想到孫悟空,就會聯想到機智、勇敢、反抗強權、傲然不屈,甚至帶些悲情色彩的叛逆英雄形象,然而電影 《西游·降魔篇》展現的卻是一個完全顛覆性的孫悟空形象。《西游·降魔篇》盡管故事取材于《西游記》,但其中的孫悟空顛覆了以往的形象,這個身材矮小的孫 悟空,戾氣超重。其實,在吳承恩的原著中,西天取經前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有著妖氣十足的一面,書中都不止一次提到他們“吃人”,所以該片也算是對經 典原著獨辟蹊徑的一種詮釋方式。

        本版文并圖:陸琴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