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劇照。
CFP
![]() |
電視劇《精忠岳飛》劇照。CFP |
![]() |
電視劇《少帥》劇照。CFP |
《羋月傳》剛播完,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曲折傳奇的人生故事所引發的輿論熱潮尚未消退,接檔的《少帥》又展現了民國時 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勾起觀眾對那個時代的思索。近年來,歷史劇持續發力,擺脫了宮斗、戲說等泛娛樂化傾向,以強烈的現實感與當下生活產生勾連,引起觀 眾的心靈共鳴,發揮歷史知識普及、歷史意識傳遞、歷史智慧開發的文化責任,在中國電視熒屏上形成一道亮麗風景。
目前,歷史題材電視劇在中國電視劇產業結構中正處于中心地帶。從《大秦帝國之縱橫》《精忠岳飛》,到《甄嬛傳》《羋月傳》《瑯琊榜》,歷史劇匯 聚在當今的電視熒屏上,除了帶給我們與家人、朋友、同事相互攀談的話題之外,還帶給我們一種關于家國民族的想象,抑或是一種歷史的遐想。即便我們可以否定 克羅齊關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斷言,也可以懷疑蘭克關于“歷史事實可以解釋一切”的觀點,但是我們仍然有必要對電視劇中呈現的歷史故事進行一種當代 的叩問。
塑造歷史風云之中的傳奇人物
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敘事原型大都是神話與傳奇。中國觀眾對“傳奇”的期待由來已久,張愛玲曾在其劇本《太太萬歲》題記中指出,中國觀眾最難應付的 一點并不是低級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們太習慣于傳奇。歷史劇,作為現代影像的一種敘事題材,自然遵從著百年來中國觀眾的認同模式。然而,歷史畢竟是人 的歷史,所謂傳奇也終究是人的傳奇,歷史劇中最突出的都是在激蕩不已的歷史風云中信步疆場、笑傲人生的傳奇人物。且不說秦始皇、岳飛這些真實的歷史人物, 就是靖王、梅長蘇等來自虛擬空間的人物形象,也引起了觀眾的關注。所以,歷史題材電視劇很大程度上被視為是歷史人物劇。而在這些歷史人物劇中特別值得我們 認可的是《精忠岳飛》。毫無疑問,岳飛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精忠報國是對其一生非凡經歷的寫照,岳飛所體現的忠誠、堅忍、不屈的精神正是 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集中代表。電視劇《精忠岳飛》秉承“忠實歷史”的創作精神,以濃墨重彩的筆觸揮寫岳飛橫掃疆場、抵御金軍萬千鐵騎的輝煌戰績,同時真實 再現了其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迫害致死的命運。作者用影像為古代民族英雄重新構筑了一座歷史豐碑。
我們說影像可以筑就歷史,并不是因為影像表現的題材多么偉大,而是因為影像能夠把川流不息的時光之河“挽留”在可以再現歷史的空間舞臺上,進而 使影像中的人物獲得一種恒久的意義。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它們作為歷史的銘文,不僅使原本不會進入史冊的人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歷史篇章,而且還因為他們在 歷史上某個瞬間凝聚的力量而筑成了永恒。《十月圍城》聚焦的是100多年前的香港,劇中嗜賭如命的賭徒、風餐露宿的車夫、貧窮破落的小販、流浪街頭的乞 丐、神魂沮喪的戀人,都是原本不會進入歷史的人物,可恰恰是這樣一些平凡的人,在匯入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巨流之后,凝聚成為一股推動歷史行進的巨大洪流。與 電影中的人物積極投身革命洪流的表述不盡一致的是,電視劇《十月圍城》著意描述的是那些身處歷史巨變時期的個體生命在偶然境遇中閃現出來的人性光輝。作者 將普通人物的命運與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的歷史巨變融合起來,把虛構的革命故事和真實的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賦予那些未曾有歷史的人物以歷史的意義。在這 里,令人炫目的武打動作,不再是為了演繹江湖上的權謀、武林中的霸業,而是為了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給那些血灑乾坤的平民百姓書寫一段熱血的傳奇。
闡釋具有當下意義的歷史觀念
正像歷史學家波茵所說,“眷戀于廢墟、時間和歷史的余暉”,這是大多數歷史學家或慣于表現歷史的藝術家的通病。他們對歷史事實的記述,實質上是 在完成一項在不同的歷史事件之間尋求某種共相的還原的工作。他們總是試圖賦予個別的、特殊的歷史事實以一種普遍的、重復的因果聯系,從而確立一種具有當下 意義的歷史觀。在這個意義上,電視劇《西藏秘密》無疑是一部別具歷史價值的作品。該劇借助更能激發觀眾個人想象的情感敘事與能夠喚起觀眾集體記憶的民族故 事相互交叉,完成了對西藏歷史的多重闡釋。在劇中對扎西真實身份的探究一直是牽動人物生死存亡的巨大懸念。扎西與“妻子”德吉的情感關系也是推進劇情變化 的重要因素。這種與警匪劇的臥底情節類似、與諜戰劇的身份置換同構的敘事結構,使作品在兼有類型化元素的同時,其講述的歷史更具有一種劇作結構的誘導力。
在2015年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排行榜上,最“奇葩”的當屬《瑯琊榜》。這部取材于網絡小說的電視劇,雖然建構在明確的時間坐標上,可是劇中 的人物卻全然不知道來自哪個空間。《瑯琊榜》的特殊意義還不僅僅在于它對時間與空間的混搭組合,更在于在這種組合間所凸顯的網絡時代背景下碎片拼接思維模 式所構筑的多元價值觀的相互交鋒與融合。靖王與梅長蘇雖然是攜手并肩的戰友,可是他們之間并不是鐵板一塊。首先,作為赤焰軍的后代,梅長蘇不僅肩負著要為 自己的家族雪恥、實現正義的歷史使命,還身負著要為被殘殺的七萬鐵血將士復仇的道義責任。靖王反對梅長蘇利用無辜的人,將他們扯到這場生死難料的權謀角逐 之中。這種對普通人生命的呵護,對個體行為的道德堅守,體現出作者在靖王這位未來君王身上所寄予的至圣至尊的道德理想。這也許就是導演孔笙所說的“正義是 比復仇更重要的目的”。所以,《瑯琊榜》中的主人公無論經歷了怎樣的煉獄之火的考驗,經歷了怎樣的無間道似的黑暗,他們卻始終懷有一顆正義與公道的赤子之 心,他們的目標不僅僅只是為了復仇,而是要將忠誠、正義、公道還給那個人欲橫流、鐵血奔涌的歷史。
莫讓權謀之爭掩蓋歷史的價值
在我們對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進行縱覽的時候,發現當今中國的歷史劇幾乎成了權謀劇的別稱。不要說直接描寫王朝更替、帝王爭雄的《大秦帝國之縱 橫》《瑯琊榜》,就連一些以女性為題材的歷史劇,權謀之爭也總是穿插在其中。包括那些講述中國歷史故事的電影《鴻門宴》《銅雀臺》等,也無不充滿著血腥的 權力搏殺。為此,我們想強調的是,即便在可以想象的歷史建構中,我們也不希望那些在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下建構的是一個無視正義、踐踏人性的黑色王國;我們 不希望在曾經卷起漫天飛花的歷史舞臺上比的是誰更冷酷、誰更奸詐;我們不希望在風云際會的宮廷里比的是誰更兇險、誰更狡猾;我們不希望在雕梁畫棟的庭院里 上演的是誰更殘暴、誰更強悍的權力爭奪;更不希望在俠客縱橫的江湖上最終對決的是誰更陰險、誰更無情的暴力游戲。總而言之,歷史的真正價值不是權謀之爭。 我們不贊成用一種惡無惡報的敘事邏輯去否定惡有惡報的普遍民意,也不贊成用一種善無善報的劇作結構去顛覆善有善報的歷史事實。中國的電影與電視劇在對歷史 進行詩意的表達之時,應對歷史、民族、國家的進退給出一個符合人類世界發展普遍規律的文化表達。我們不能在電視中粉碎觀眾那些“銀色之夢”,不能在精神上 搖撼他們對于社會公正的集體認同,從而使他們不再相信正義可以戰勝邪惡、黑暗終能喚來黎明的人類理想。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