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國產劇為何越來越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2月28日09:56 來源:中國文化報 楊文杰
       《羋月傳》劇照  《羋月傳》劇照

      2009年,中央電視臺文藝節目中心影視部一度制定新規——“不再購買、播出30集以上篇幅電視劇”,有關領導透露理由是:“觀眾反映,電視劇注水現象比較嚴重,長劇不太好看。”不過,這個消息僅在業內引起了短暫的恐慌,之后便不了了之。

      今年是“一劇兩星”新元年,觀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電視劇越來越長——開年是96集的《武媚娘傳奇》,收尾是81集的《羋月傳》,中間有58集的《花千骨》、48集的《偽裝者》、54集的《瑯琊榜》、45集的《虎媽貓爸》……也就是說,拋開“惡意注水”不談,可以躋身年度電視劇排行榜前列的全部是“長劇”。“以目前的市場環境,45集至60集量級的電視劇已經成為主流,未來30集或30集以下電視劇出現的機會很少。”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從8集的《過把癮》到低于48集就不過癮,是什么讓中國電視劇越來越長?

      其實,“長劇”并非原罪,早年一些韓國、臺灣的長劇引進時就頗受歡迎,國產電視劇《甄嬛傳》洋洋灑灑76集,至今重播率極高,“只嫌太短”。關鍵是厘清為何國產劇突然整體亢奮,一發而不可收?說白了還是錢、錢、錢。

      從出品方角度來說,電視劇制作成本居高不下,“一劇兩星”比“一劇四星”進一步擠壓了盈利空間,此時攤薄成本的唯一好方法就是增加集數。“30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國產劇的“黃金分割點”不是偶然的。從劇作本身和觀眾收視心理來說,這都是一個非常舒服、從容的量級。但搭建一個電視劇項目,經濟賬不得不算,服裝、制景、演員片酬起步價都是明擺著的,一分錢一分貨,能做文章的機會幾乎為零。不過,由于合同往往是打包價,就有了“空子”可鉆。比如簽約是按30集、3個月檔期來簽,后期制作剪輯成40集的完成片來賣,對成本的稀釋效果就非常明顯。目前這已經成為電視劇制作業的“通行”做法,而非什么偷雞摸狗的潛規則了。

      而對于演員和技術人員來說,通常都按照合同結賬走人,至于日后多出十幾集,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都是圈內人,理解萬歲,還沒有“較真”到索要額外集數片酬的情況。據透露,假設簽約劇本30集,完成片為40集“已經是非常本分的良心制作了”,抻長至50集甚至翻倍,也并非天方夜譚。從播出平臺來說,也更傾向于長劇。30集左右的作品半個月播出完,就算口碑好,沒等到帶動收視率爬升就劇終了,而長劇對觀眾的黏性更強,話題的發酵也更有效,最終獲得一個滿意收視率的概率更高。

      長劇大趨勢之下,渾水摸魚、注水拉長的惡意行為更加隱蔽了。5集以后節奏變慢,10集以后情節凌亂,20集以后忍無可忍……這樣的作品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現象級大劇中,每集愈下的“爛尾”現象也不鮮見。如果不是合適的題材或者有足夠的內容填充,為了長而長,很容易就現了原形。最近兩年,頻頻有電視劇開播后突然被撤播,就是電視臺對收視率“零容忍”的極端行為。

      歸根結底,電視劇漸進式變長,成本是根本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40集至50集電視劇是各方普遍更容易接受的一個量級。遺憾的是,在加大碼的電視劇與觀眾的滿意度之間并沒有正相關的聯系,辛苦追一部長劇卻換來“受騙”的糟糕體驗,今年以來反而更多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