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互聯網+”這個詞轉眼由生到熟一樣,不經意間,互聯網已經介入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電視劇行業也不例外。在這個行業里,網絡已不再僅僅是最初的角色——作為電視劇在電視臺播出之外的平臺補充。它已逐步滲透到整個行業鏈條中,影響甚至改造著諸多環節。
網絡成為電視劇這個“面包工廠”重要的原料提供商。從動漫到大型游戲,越來越多產自網絡的原料,被烘焙成電視劇成品進入我們的視野。最引人注目的,當是眾多已經被改編或者正在改編成為電視劇的網絡小說。今年,《何以笙簫默》《瑯琊榜》《華胥引》《花千骨》《羋月傳》等由網絡小說改編成的作品,幾乎占據了電視劇話題榜半壁江山。其中制作水準扎實的作品,甚至成為本年度播出電視劇中的佼佼者。不少網絡小說站點開始把版權推廣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對待,而越來越多的影視制作單位也加入了囤積網絡小說改編權的行列。
比這跑馬圈地一片喧騰更深層的,是網絡對電視劇制播的影響。早年,人們把網絡當作老劇回看的平臺,今天,大家卻會去網上追看最新的劇集。電視臺與網絡同步播出成為電視劇常見的播出方式。時間上的同步并不是終點,與網絡結合更緊密的作品顯示出了兇猛的漲勢。單是這一年,《心理罪》《盜墓筆記》《無心法師》《暗黑者2》等被歸入“網絡劇”的作品不約而同上線,乍見規模和聲勢。當年以搞笑戲謔為主要吸引力的網絡劇集,在制作水平上表現出了突破的跡象。更多伴隨網絡時代而蒸騰的審美趣味,也在改變著電視劇的滋味,“本故事純屬虛構”已開始指向更為開闊的想象力。
拜網絡的強大滲透力所賜,“電視劇”這個詞的重音正由“電視”轉落在“劇”上。或許有一天,我們再也用不上“電視劇”“網絡劇”這樣的區分。面對“網”與“劇”相互角色的變化,固步自封顯然是呆板的選擇,隨波逐流同樣不可取。如何善用“網”“劇”的力量,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正視、思考。
網絡對電視劇行業的深度介入甚至改造,是中國電視劇發展的新契機。即使僅以題材資源而論,網絡小說與電視劇的發展趨勢可以稱得上合契。一方面,網絡小說重視情節,適宜進行故事的影視化改編。另一方面,網絡小說從出現至今,在不長的時間里,已經形成了高度類型化的格局,都市婚戀、青春勵志等眾多題材,與電視劇對接得日益緊密。而更多的題材類型,限于目前的技術水平、制作方式等,還難以產生大規模的轉化,卻也表現出了很大的潛力。放開視野,從內容到形式為電視劇拓展出更大的空間,網絡值得期待。
不過風險也同樣存在。還以網絡小說改編為例,搶灘的風口浪尖中,大家一窩蜂去圈版權的地。但并非所有網絡小說都適合影視表現,這股熱風一不小心就會吹歪。歪到這一邊,是空耗了制作經費,囤地炒地不開工;歪吹到另一邊,是引得網絡小說作者們蹈了傳統小說作者們片面為影視改編寫作的覆轍,從源頭扭曲了創作方向。
更應該意識到的是,電視劇行業存在的問題,并不會因為進入互聯網時代而自然痊愈。無論是從小說改編成劇,將點擊率轉化為收視率,還是重視電視臺與網絡等多平臺多形式傳播,在收視率外加上點擊率,當初唯收視率、唯點擊率時存在的風險,依然會存在。如果不能改變一味拿感官刺激、低級趣味吸引眼球的傾向,并有意識地加以限制矯正,那么它同樣會成為困擾“網”“劇”的疑難雜癥。
與此同時,“網”“劇”時代,還必須遵循文化繁榮發展的基本規律。比如對精品的追求,對原創的渴求,對電視劇作品可貴價值觀的堅持,不但不會弱、不能弱,反而會日漸重要。互聯網時代,加入競爭的制作者在增加,口碑傳播等蘊含的能量在增大,精品聚集注意力的可能性也比以前更大,它使優秀的原創劇本資源、高水準的制作顯得更加重要。而在細碎柔弱充塞的氛圍中,能夠給人以價值觀啟示的作品,也是緊俏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