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溢出生命的正氣——觀《瑯琊榜》有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2月02日09:36 來源:中國作家網 胡子昂

      在觀看《瑯琊榜》這部榮登收視榜首的熱劇時,我們觀賞與思考同存,感動與啟迪共生。這是一個復仇與翻案的故事,看似老調的話題,因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超越生死的正氣、高超的演技、精良的制作,開創了國產歷史劇的新篇。

      《瑯琊榜》以紛爭年代為背景,以國難、家仇為主線,與大多歷史劇相比似乎并無特別之處,但它不似《甄嬛傳》的陰狠黑暗、《狄仁杰》的故弄玄虛,它認認真真歌頌人性的善良與隱忍,找尋公平與正義。這樣的主題契合炎黃子孫骨子深處的性格內涵,也成為觀眾認同的思想基礎。

      《瑯琊榜》的主題決定了劇作內容紛繁、人物眾多。劇作在情節上環環相扣,蘭園藏尸案、妓院殺人案、黑火交易案、內監被害案等情節復雜卻脈絡清 晰,太子黨、譽王黨、靖王黨、江左盟、懸鏡司、天泉山莊,格局堪比混亂戰國,卻娓娓道來。這些故事用畫面表現容易流于繁復與獵奇。讓我耳目一新的是,《瑯 琊榜》在表現手法上另辟新徑。明明是氣勢恢弘、風詭云譎的宮斗,卻偏偏青山綠水、古琴書畫、江湖義氣;明明是爾虞我詐、縱橫捭闔的亂世,卻恰恰焙茗沏茶、 煙雨飛雪、空靈高遠……這樣的唯美畫面,讓凝重的情節變得輕靈,也更易讓我們“品前人之正氣”、“發思古之幽情”。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影視也如此。觀看《瑯琊榜》,不知不覺中,劇中人物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牽動了我的心。我忘不了無所不為的謝玉、 精明老辣的皇帝、詭計多端的夏江,忘不了深明大義的言闕、心如稚童的飛流、重情重義的藺晨,忘不了巾幗不讓須眉的郡主霓凰、正氣凜然又驍勇善戰的靖王景 琰……這些形象充滿生氣與靈氣,讓觀眾如癡如醉。而這些人物又如眾星拱月突出了主角——瑯琊榜上第一公子梅長蘇。這個“麒麟才子”、“江左梅郎”以其足智 多謀、深沉內斂的浩然正氣,俘獲了觀眾的審美之心。

      梅長蘇的身世與經歷,總讓我有似曾相識之感。看到昔日赤焰少帥林殊,看看當年雪夜薄甲追敵千里的他,我眼前浮現出岳飛、衛青等名將的身影;看到 他削皮挫骨、忍痛拔毒,我聯想到關公刮骨療毒;看到他為復仇而百般隱忍,我想起孫臏,想到勾踐;看到他縱橫捭闔,我想到神機妙算的孔明……在他的身上,我 看到歷史上的一群人,也更容易引起我情感上的一次次共鳴。

      梅長蘇身上集中體現了“忠”和“義”。他內心的“忠”外化為“文武雙全”。不管是少帥的他、謀士的他,還是用余生換取三個月鮮衣怒馬的他,戎馬 報國,謀略為國,他的“文武雙全”,符合國人對人才的評判標準,也更易走進觀眾的心間。他內心的“義”在營救衛崢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明知營救就中了對方詭 計,但他無法對曾與他并肩作戰的赤焰舊人置之不理。對國家的“忠”和對兄弟的“義”,雖然是封建社會所尊祟的道義,但對當今少數信仰蒼白、文化迷失、道德 失范的人而言,仍不失為樣板。

      梅長蘇曲折的人生經歷,不僅讓人同情,更讓人感佩,感佩他身上的擔當氣概。梅長蘇掌管大梁最大的江湖門派,何等逍遙自在。而他從林殊隱姓埋名為 梅長蘇的那天,他知道自己會走得很艱辛,但他不能回頭。他背后是數萬赤焰軍將士的錚錚血骨,是生父林燮守衛江山的寄望,是生母晉陽長公主自絕金殿的決絕。 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被家仇蒙蔽了雙眼,他善用權謀,但不濫用權謀;他善用人性,但不抹殺人性,冤屈沒有謀殺赤子肅清朝綱的夙愿。這種士大夫的高尚精神與 氣節,正是氤氳在中華文化中最深沉的那一縷“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惟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為己任,甘受屈 辱,甘受折磨,這是任何時刻都不應忘卻、不應失傳的中華正宗。

      梅長蘇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隱忍”。“隱忍”不是退卻,是凝聚、休養浩然正氣。“隱”是為了日后更好的爆發,“忍”是為了布下更大的棋局。梅長 蘇的“隱忍”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他由林殊向梅長蘇的轉變中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涅槃,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我看到他隱忍景琰對自己的曲解和誤會,隱忍自己 對霓凰厚重卻無言的感情,隱忍對赤焰冤案的滿腔憤怒,特別是我看到他面對昔日的青梅竹馬,只是輕輕地撫摸她的發梢,甚至沒有眼淚。那一刻,我的淚奪眶而 出,為他的有情有義,為他的隱忍不發。因為他的隱忍,他與霓凰郡主的愛情,既不轟轟烈烈,也不兒女情長,超越了容貌、歲月甚至生死的羈絆,如此簡單卻又如 此浪漫。我們也從他們的愛情看到了現代社會所缺乏的正氣與大愛、理解與包容,從而更好地審視自我,發掘自我,改善自我。

      魯迅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梅長蘇最終還是走向沙場,這是不是一種悲劇?我想,他心愿既了,已無牽無掛,惟一的渴求是生命 的回歸。蘇哲是他的幻影,梅長蘇是他的分身,而他有血有靈魂的只是林殊。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他的人生完成了接龍,盡管情感上不舍,但我明 白,他實現了人生的另一種圓滿。

      當江左簫聲戛然而止,金陵宮闕轉瞬消逝,《瑯琊榜》也終結了那個群雄紛爭的亂世,留給我們無盡的思索。生命雖短,正氣長存。守護民族正氣,勇于用生命之火驅散黑暗,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依托與信仰,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夢的精神動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