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電視劇《大舜》憑空帶來困惑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23日08:35 來源:光明日報 孫文清

      35集電視連續劇《大舜》在某衛視已經播完一段時間了,但劇中那些在“統一大業”“治水為民”的口號下所出現的一幕幕族群之間慘烈的戰爭場面,在觀眾心中久久揮之不去,其情節、人物和語言更是讓人越往細想越是困惑。今就其中的一些問題提出我的看法,算是拋磚引玉,就正方家。

      該劇宣稱是還原揭秘4600年前上古時期的歷史巨制。然而,創作者采用今為古用甚至以今代古的方法進行創作,使劇中所展現的社會背景、情節場面、人物衣著、文化思想及語言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與歷史常識存在出入,與原始社會的真實面貌相去甚遠。比如,劇中的社會組成并不是新石器時期的族群或部落聯盟,而是國家機器已發展到相當高度的狀態。史界為溯源中華文明所提及的華夏、東夷或長江文明的地域性界定名稱,在劇中卻成為疆界分明、紛爭不休的三大截然不同的王國,各由堯、舜、三苗大酋長為代表,各自擁有數萬大軍,能夠千里遠征。在那個冷兵器時代尚未到來的年代,劇中士兵用的不是石斧骨刀,而是金屬制大刀長矛、箭壺佩劍。本是物質生產不甚發達的階段,人們穿的卻不是荷衣卉服或蒲麻獸皮,而是闊服寬披,吏衣專色,兵服同裝,街道熙攘宛若宋唐之市,賞軍勵士出手便是多少車糧,多少匹軍馬。更大的原則問題是,原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劇中卻將其轉變為后世階級社會圍繞統一王權而展開的各種征戰,實在不應該。

      《大舜》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設定與歷史典載和傳說也存在一些偏離。虞舜青少年時期就沒了娘,受了很多苦,在當地東夷傳說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該劇卻寫成了舜有兩個娘,“二娘”還將舜母子趕到山林中,這與《史記》中“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之記載相悖。從前幾輩就“微為庶人”的瞽叟,在劇中卻成了部落酋長,與舜產生諸多矛盾。“舜耕歷山”在劇中被演繹成舜具有神技,可以讓野象耕地。后來舜又變成了西方式的角斗士,與三苗大酋長比劍術并贏了他。所謂“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本為古人描述舜得人心、眾人投聚之語,該劇卻將其簡單地演繹成舜三年便把一座大都城媯汭建成了,這在人力物力和工具都相當貧乏的原始社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劇中諸如此類值得商榷之處還有很多。

      此外,劇中人物所用語言也有一些不妥之處。比如,舜稱帝后,本應被稱為“虞帝”,劇中無論上輩、平輩和下輩卻都以“舜帝”相稱,有悖中華傳統禮儀。劇中人說著現代漢語,甚至是改革開放后才出現的語言,比如“共同開發,互通有無”“減輕負擔”“人力調配”“進度質量”“建立中央權力”等,讓人有一種穿越之感。

      歷史的真實,是歷史劇的靈魂,應該作為衡量創作的尺標。如果失真失實,劇中任何情節場景的設計和人物的設定及“完成統一大業”的政治說教,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反而會產生對該段歷史認知的誤導和混亂。近年來,在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特別是影視創作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對歷史題材甚至近代戰爭題材杜撰戲說的趨勢,這對廣大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產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維護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淵源和以三皇五帝為代表的先祖先賢的崇高形象、品格和精神,就是維護民族的靈魂和支柱,是堅守民族文化神圣不容破壞的底線。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所以電視劇創作應該尊重歷史,不能亂改亂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