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方衛視熱播的都市愛情劇《大好時光》讓人眼前一亮。該劇聚焦20歲、30歲、40歲三個不同年齡段都市男女的愛情故事。表面上看是劇中探討“逼婚”與“恐婚”等社會話題,引起了人們的熱議與關注。但細究起來,其寬廣細膩的情感視角、雅俗交融的風格情節、對愛情現象的深度洞察與剖析,才是《大好時光》吸引觀眾的深層原因。
幸福的婚姻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真愛。“不婚”的理由,卻多種多樣。《大好時光》通過不同的角色與故事深度觸及了這個主題,基本展示了不婚的各種形態:有袁浩這樣因家庭成長原因的,有像茅小春這樣情感受挫的,有像朱濤這種崇尚獨立自由的,也有像羅一洋這樣因懷疑和不信任的。但無論如何,這些不婚主義者從內心來說,仍然期盼愛情的降臨。即使像袁浩,之所以最初對婚姻逃避,也是因為他太過于看重個人的內心感受,對婚姻抱有更美好的期望。應當說,這種“不婚”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對愛情的信仰。婚姻意味著瑣碎生活的開始,如果你準備與某人相守一生,他卻不是真心所愛,婚姻生活必然意味著庸碌歲月的開始,任何的勉強只會給人帶來痛苦和悔意。所以,對于那些看重個人內心世界的人來說,沒有遇到相愛的人而選擇不婚,反而體現了對愛和婚姻的尊重。
分析《大好時光》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經歷和結局,我們會發現,只有寬容才能成就真愛,只有真愛才能讓我們獲得幸福的生活。劇中種種看似無奈、戲劇性的磕磕絆絆,卻在使兩個原本水火不容的男女,慢慢在愛情中凝聚成一對。愛確實不是一閃即逝的電光,更不是苛責與要求,如果有寬容與真愛存在,一切困難都有轉機的可能。正如劇中的茅小春因不愿拖累袁浩而要離開時,奇跡出現了,茅小春竟然又能看見這個世界了。相信愛過的人都會明白,這就是愛情帶來的奇跡。在以“誓言用來背叛、承諾用來敷衍”為流行語的今天,這種對愛情奇跡的書寫,對觀眾來說無疑是一種心靈撫慰。
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一直是都市愛情劇的重要功能,當下卻鮮見像《大好時光》這類表現純正愛情的作品,創作者總是試圖制造各種離奇、古怪的戲劇沖突來吸引觀眾,這一現象應該引起業界的思考。《大好時光》通過表現袁浩在茅小春失明后的種種作為,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充滿責任感的愛情態度,從而得到情感教育與情感滿足。它既有對愛情狀態的浪漫展示,又能引領觀眾反思自己對愛的認知。所以說,該劇的感染力與對“不婚”或“恐婚”的獵奇無關,主要還是源自編劇對真愛的思考和追問。主創相信真愛,使《大好時光》的故事與情節始終處在一種情感飽滿的狀態。這種飽滿的情感,正是觀眾在生活中一直渴盼的。
人人都希望獲得真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又把金錢、權力、名聲看得比愛更重要。他們會耗費大量精力去學習那些技能,卻沒人真正愿意去學習愛的能力、感受愛的真諦。從袁浩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到,愛不僅僅是長相廝守和占有,它更是一種犧牲和給予,是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對另一個生命的承諾。從袁浩和茅小春的成長,我們也能感受到,愛是對生命的喚醒與發現,它不僅喚醒和發現了對方,同時喚醒和發現了那個真實的自我。當袁浩付出所有的愛時,他恰恰成了最富有的人,這說明愛的行動超越了語言和思想,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只有這樣才會把相遇變成節日,把平凡的生活變成生命的藝術,愛也因此成為我們生活的亮點。
(作者為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