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風勁。繼《茶馬古道》《金鳳花開》《茶頌》之后,景誼創作團隊又于近期推出一部30集電視連續劇《絲綢之路傳奇》,為新疆維吾爾自治 區解放60周年、2015年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以及方興未艾的“一帶一路”建設,平添了來自天山腳下的文藝色香,令民族團結進步的偉大號角在秋高氣爽中 “聲聲切”,更激越,更雄壯。
《絲綢之路傳奇》生動講述了南疆絲綢業及其幾代少數民族干部職工在新中國的發展、成長故事,熱情禮贊了新疆解放60年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社會巨變,雄渾書寫了西部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團結進步、“敢叫日月換新天”、重振絲綢之路雄風的壯麗史詩。
關于前者,作品以維吾爾族傳統絲織工藝品艾絲萊提及其紡織技術、傳承人蘇萊曼一家三代人的命運為主線,追溯了其源流變遷、價值意義,令人“滴水 鑒大海”,感知到“布谷鳥的翅膀”所承載的是維吾爾等新疆各民族的大命運,艾絲萊提中所織綴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大夢想;對于新疆社會巨變的回放,作品聚焦 于翻身解放、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工業建設、“文革”、改革開放四個階段,尤其是以改革開放時期為重中之重,講述了內地干部對守疆、援疆、建疆作出的巨 大貢獻,他們與當地各民族群眾的魚水深情、血肉聯系,以及艾拉提等各民族干部職工在政治上、思想上、技術上、文化上的不斷進步與成熟。從艾絲萊提從手工作 坊制作到現代工廠大機器生產、昆侖絲綢廠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折射出我們偉大祖國當代社會的滄海桑田、蒸蒸日上;在謳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方 面,作品贊美黨的民族政策給予少數民族地區生產關系、生產力、民族關系,以及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生存狀態所帶來的根本變化,并以方凱、帕夏汗、衛守仁三 個家庭,漢、維、哈、柯、塔等眾多民族,南疆、江南兩個空間,從新疆到全國乃至世界三大市場,艾拉提與衛明霞、劉浩,迪麗娜爾與馬俊、劉小峰等多組人際關 系為焦點,表現了他們在階級斗爭、發展經濟、保護文化遺產、應對市場經濟等過程中的恩怨情仇、復雜關系,以及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珍惜與維護,對黨和國家 的忠誠。它始終傳達正能量,始終堅持大方向,“不畏浮云遮望眼”,張揚了愛國主義的偉大精神。正由于這些因素,使這部作品極具時間深度與空間廣度、政治高 度、文化厚度、藝術精度,成為近來不可多見的少數民族題材影視劇佳作。
這部作品還在題材選擇、文化光照、民族交融表達等方面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多種啟示:
首先,它選材新疆,表現出其創作團隊強烈的政治責任感與文化使命感,勇于在黨和國家最需要文學藝術為文化援疆、文化戍邊,為維護新疆的穩定與發 展、促進新疆各民族大團結及五個認同聚精會神、強力發聲之際,以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藝術,反映了新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塑造了新疆各民 族人民的美好藝術形象,展示了新疆美麗的風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凝聚各種共識與各種力量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彌補了當代影視新疆題材相 對缺乏的不足,使我國多民族、多區域、多領域的社會主義文藝呈現更加豐富和絢爛的景象。
其次,《絲綢之路傳奇》對少數民族影視、甚至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中長期鮮少的工業題材進行涉足,并有不俗的表現。在較長一段時間里,出于生產形態 的限制,也宥于作者們的生活閱歷、生命體驗,以及觀念誤區,人們習慣于將少數民族文藝創作題材集中于傳統生產生活,在舊風俗、舊習慣中尋找靈感,以表現所 謂的民族個性、民族特色,而對現實社會中的工業化、都市化、現代化題材缺少必要的關懷,對市場與商品經濟、技術革命背景下的社會問題、人際關系、精神震 痛、觀念沖突等關注與表現乏力。而《絲綢之路傳奇》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異軍突起,勇敢面對工業化的挑戰與考驗,揭示了工業化之于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的 不可逾越性,只是強調了它必須選擇低碳、綠色、環保的產業,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既要傳承民族基因、文化生命,又要克服封閉性、狹隘 性,實現傳統與現代化的最好對接。為此,作品中的方凱等老一代南疆黨政領導,從解放伊始就致力于振興民族工業,表現出非凡的膽識;艾拉提等少數民族干部職 工則與時俱進,致力于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使以艾絲萊提為代表的維吾爾族傳統產業獲得新生。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支點是:南疆坐落于絲綢之路的區位優 勢;它有近千年的種桑養蠶歷史、“布谷鳥的翅膀”織機及其紡織技術、艾絲萊特品牌,烏蘇曼和艾拉提等一代代絲織傳承人的存在,以及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對 它的長期市場需求,國際貿易對它的期待,從衛守仁到江南紡織女工等將江南種桑養蠶絲綢知識與技術源源引入,新疆與祖國內地的生命共同體構建,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系的不斷形成與完善。
《絲綢之路傳奇》還以影視的形式光照文化,圍繞絲綢的生產、加工、行銷、消費全過程,對南疆地區的種桑、養蠶、信仰、傳說、藝術等物質文化與精 神文化、有形文化與無形文化盡情展示,突出說明了它們在絲綢之路及其文化歷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南疆絲綢之路文化作為中國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部分為人類文 明作出的重要貢獻,令觀眾在人與事的傳奇中感知到文化的筋骨與溫度,在物與象的故事外品味到精神的意蘊與美感,并確信絲綢之路除了在東西方之間具有商業通 道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在祖國內地與西部邊陲之間具有平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沙漠綠洲文化之間的橋梁作用,儒教、道教信仰與薩滿教、伊斯蘭教信仰之 間的紐帶作用,是各民族之間的生命線。可以說,這是我們重振絲綢之路雄風的歷史文化基礎,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共同體的精神支撐,更是國家文化安全的 磐石、精神家園的屏障。
它還引發人們對艾絲萊提及其加工技術等文化遺產保護的冷思考:必須在搶救、保護、傳承、利用等方面分清先后、厘定主次、辨別緩急,并在轉化與活 用上狠下功夫,讓它在利用當中傳承,在傳承當中實現活態保護,而不是空談保護,令文化遺產于自然與人為雙重作用下不斷消解。最好的辦法便是在黨和國家的正 確領導下,充分依靠法律與政策優勢,找到文化遺產與高科技、市場的結合點,使其存之久長、傳之廣遠,記憶于生命中、精神里,保存在生產、生活間,成為民族 文化的標識與符號,轉化為全人類的物質、審美享受,一如方凱、熱合曼、艾拉提、衛明霞、迪麗娜爾等幾代南疆兒女所作的探索與實踐。他們的奮斗,不僅使古老 的艾絲萊提及其紡織工藝生命力得到了賡續,而且還因實現了與現代工業生產的結合、與現代職業培訓的聯袂、與現代市場的互動互促、與現代種植養殖業的連手, 使之在生產規模、產品質量、信譽度、知名度等各方面老樹新花、推陳出新、走向世界。這對那些富集文化遺產資源的少數民族及其地區啟示良多:保護文化遺產就 是保護民族生命的基因;文化遺產在現代理念、技術、市場條件下,完全可以活化與轉換為巨大的社會、學術、文化、藝術、經濟效益;文化遺產無用論、不可動 論、可亂作為論都是沒有根據的。
繼承以往的傳統與風格,景誼創作團隊在《絲綢之路傳奇》中以南疆為主要藝術空間、以維吾爾族和漢族為主要審美對象,演繹了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 放半個多世紀間中華各民族之間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尤其對民族間的交融濃墨重彩,使昆侖絲綢廠成為這種交往、交流、交融的熔爐,讓各民族的觀 念、行為、習俗、情感互相影響,不斷提煉與升華共同點,并使之置于黨的領導、民族平等團結奮斗與共同發展進步的目標之下,讓真善美始終貫穿于廣大干部職工 的生產、生活與精神追求之中。其結果是:雖然語言、服飾、行為、觀念、習俗等文化表象各具特色,但在國家利益、政治原則、民族關系等根本方面及大是大非面 前,南疆絲綢廠廣大干部職工都能共同堅守、共同承擔、共同追夢圓夢,其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斷深化,昭示出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安定乃是大勢所趨、人 心所向,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這部作品的成功,還體現在以結構復雜多樣的社會關系、設置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展開各種矛盾與沖突、錘煉鮮活的個性化語言等手段,塑造了方凱、 哈斯木、衛守仁、熱合曼、帕夏汗、艾拉提、衛明霞、馬寬利、方衛國、迪麗娜爾、馬俊等人物形象,并在他們身上展現人性美、人間情,對人性的弱點則予以善意 的揭露,對社會的假、丑、惡給予堅決的否定,讓歷史的天空閃耀著絲綢之路文化的奇光,以及各民族人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同舟共濟、共建精神家園、同鑄生 命共同體的異彩。
《絲綢之路傳奇》之所以充滿思想上的感召力、情感上的催化力、審美上的沖擊力,是由于其創作團隊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藝術生產的全過 程,堅持民族題材創作審美的時代化、大眾化、生活化,并始終以人民為表現、服務、評價的中心,將愛國主義作為時代的最強音,把全國各族人民追求中華民族偉 大復興中國夢的探索實踐,表現得艱難曲折、波瀾壯闊,而又生機勃勃、前景燦爛。它在藝術上的精彩呈現,主要得益于主創人員長期從事少數民族題材創作并積累 起豐富的審美經驗,得益于她深厚的生活功力以及在南疆地區長期的生活體驗;得益于她對絲綢之路文化的潛心研究,對絲綢之路歷史命運的空前關注。同時,沒有 她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對歷史的高度負責、對文藝價值和品質的堅守,沒有她對南疆的深愛與對新疆各民族的深刻理解,《絲綢之路傳奇》是斷然不能如此發金玉之 聲,受到社會各界的喜愛與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