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學術看點 >> 正文

    融通:在追述中,在感受里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0月28日09:31 來源:中國作家網 趙 彤

      以《紐帶》《與全世界做生意》《對望:絲路新旅程》和《夢在中國》為代表,我國電視紀錄片創作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個大的時代主題——

    融通:在追述中,在感受里

    □趙  彤

      從《大國崛起》《超級工程》《大國重器》到《互聯網時代》《電商風云》《北洋海軍興亡史》《東方主戰場》,當代中國紀錄片大制作策略最鮮明的氣 質,并不是大題材、多角度、高投資、精制作,這些在成片中所顯現出的新特點,是創作思路始終與國家戰略發展的腳步相協調,始終在擔當著對中國聲音、中國形 象這些宏大的時代課題進行及時闡述,顯現著紀錄與專題相融合的創作風格。

      2015年,以《紐帶》《與全世界做生意》《對望:絲路新旅程》和《夢在中國》為代表,我國電視紀錄片創作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個大的時代主題——融通,這個當代中國的世界觀。

      觀察和分析這批作品,要結合一個來自域外的紀錄作品,這就是2015年初在韓國熱播的大型紀錄片《超級中國》。這部由KBS電視臺制作的紀錄 片,所呈現出來的中國形象,已經遠非1972年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所拍攝的《中國》中的中國。僅從紀錄片名稱本身,就已經顯示出中國的世界意義發生了天 翻地覆的變化。換句話說,1972年世界還沒有考慮“當10億中國人跳起”時的心情,而2015年當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之時,全世界都感受 到了中國躍進后的分量,也都在思考龐大的中國怎么處理與世界的關系。在《超級中國》里呈現出來的對中國的驚嘆和疑慮,應和了當前國際社會對中國五味雜陳的 心態。從一個側面看,上述四部紀錄片可以說是對這種“圍觀中國”心態的積極回應。

      8集紀錄片《紐帶》以編年史的歷史框架追述了自1552年至2012年間,西方“漢學”發展到“中國學”的歷史。在縱貫的時間鏈中,以學術目的 轉移為根據,《紐帶》講述了從“傳教士漢學”到“專業漢學”再到“中國學”的階段性轉變;以西方漢學重鎮的轉移為依托,《紐帶》分地域講述了法國、英國、 德國、俄國、日本和美國的“漢學”或“中國學”發展特點;以代表性學術人物的庚續為變量,《紐帶》先后介紹了450年間近40位從事“漢學”和“中國學” 研究者的生平與學術成果;以中國和西方社會各自發展的歷史軌跡為基礎,《紐帶》講述了“漢學”在西方的盛衰浮沉和時代價值。

      在這部文獻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文明發展史、學術交流史、人物傳記史、東西方關系史的豐富內容。然而進入作品的框架、把握敘事的脈絡、觀察故 事的焦點、思考作品的內涵,我們必然會作出這樣一個判斷——西方“漢學”的發展軌跡,無疑是中華文明軌跡的縮影,是400年來東西方關系的寫照。

      《紐帶》以辨證的視角,講述了460多年的“漢學”故事,也兼及了“西學”在中國傳播。基于對200多年來“西方中心論”偏執的深切感悟,作品特別強調了在人類面向未來的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對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價值。

      《論語》有言:“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管子》有言:“毋曰不同生,遠者不聽;毋曰不同鄉,遠者不行;毋曰不同國,遠者不從。” 這些箴言,對“中國中心論”者、“西方中心論”者都是深刻的警示。這也是《紐帶》的啟發價值所在。它提示我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是穩定的發展 之路,人類前進的腳步不應該再踏入河東河西涇渭分明、不相包容的河道,而應該是在對話、學習、借鑒之中走向融通之路,共建一個和諧的世界。

      《紐帶》是沿著歷史的時序,在追述中來梳理、評價中國和西方文化交往的舊事。《與全世界做生意》《夢在中國》和《對望:絲路新旅程》是在當代的 空間延展中,紀錄中國和世界在融通進行時中的感受。在《紐帶》中,故事的主體角色是文化名人,在后三部作品中,主體角色都是普通面孔。

      融通的共同主旨,在《與全世界做生意》《夢在中國》和《對望:絲路新旅程》中,是以不同的敘事方向展開的。

      《與全世界做生意》以“走出去”為敘事基礎,以市場經濟跨國運營為線索,講述了新世紀以來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密切往來。從代工企業、奢飾品經營、 煙花交易、基因工程到種植業、旅游開發、礦山開采、物流連接,從服裝制作、絲茶貿易、服務業、電子商務到仲裁調解、海外工程承包、文化項目合作、公益事業 開展,作品全方位地介紹了中國和世界在各個行業中的你來我往。在這部遍及五洲四海、涉及到五行八作,令人目不暇給的作品中,一條基線始終清晰,那就是中國 和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了。“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的判斷,在這部作品里得到廣泛而深入的呈現。在經貿往來的融通之旅中,中國在被世界改變 著,中國也在改變著世界。

      《與全世界做生意》(7集)的篇章結構設計是用了心思的,可謂每節有重點,層層在遞進。在這部作品里,與中國企業和個人在全世界經商故事相伴隨 的,是篇章、句段之中時時隱含的世情和人心。可以說《與全世界做生意》,不僅講述了財富流通的故事,也講述了道德和情操融匯的故事。

      《夢在中國》(7集)以“中國夢”為立意基礎,將追夢的主角擴展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講述了中國機遇成就世界向往的故事。在這部作品里,來自 20個國家的35位外國人,是數千萬在華外國人的點滴。他們或初到、或久居,或往返數十次,或娶嫁于中國,或就業于中國公司,或任職于中國居委會,無論膚 色怎樣、觀念如何,他們切切實實地與中國人朝夕相處地生活著、工作著。看過此片,一個確定無疑的判斷是,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中國人的中國了,今天在華 的外國人也不再僅僅是所謂的“他者”,他們融入到了中國的生活與追夢之中。

      在融通的內涵里,互聯互通不僅僅是物質的通聯,還包括人的通聯,更包括基于一個個人的價值觀念、文化追求的通聯,在同舟共濟、取長補短之中,讓世界更加美好。

      在中華文化的早期經典之中,“來遠人”是文化昌明的標志。這種吸引力,在今天被稱為“文化軟實力”。在《夢在中國》里,軟實力不僅表現在遠人來 了,更表現在遠人來而能樂,樂而能為,為而不倦。在這部作品中,35位外國人在他們所生活的城市,與他們周圍的中國人已經緊密地結合成一個個命運共同體,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他們和中國民眾的共同理想。這個與世界對接的理想,在中國叫做“中國夢”。

      《與全世界做生意》記錄的是中國人走出去的軌跡,《夢在中國》記錄的是外國人走進來的腳步,《對望:絲路新旅程》記錄的是來自絲路兩端的相互注視。

      《對望:絲路新旅程》(5集)與2013年的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8集)為同題之作。不同的是,在結構上《對望:絲路新旅程》主要 圍繞共同申報“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發展,闡述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亞歐融通的巨大意義。

      從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概念至今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傳播技術已經進入到更為高速的互聯網時代,但世界對這個“村”的認同感卻沒有增加多少。 技術不是問題,問題在于舊有的秩序沒有改變,在于“零和”的冷戰思維還沒退場,在于融通、互利、共贏、和諧的世界觀還在路上。在這條路上,2015年中國 紀錄片訴說了中國的世界觀。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