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研討 >> 正文
專家們研討電視劇《歷史永遠銘記》——
最重要價值就是尋找馬海德
馬海德是誰,誰是馬海德?前不久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歷史永遠銘記》就是根據《我的丈夫馬海德》改編的。毛主席所寫的《紀念白求恩》讓全中國人民都認識了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大夫在中國工作了一年半,就去世了;而馬海德,作為一位醫學博士在從抗日戰爭年代開始便作為戰地醫生在延安工作,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致力于在中國消滅麻風病,并且成為了一個地道的中國人,他在中國生活了55年,占他整個人生的三分之二。近日,在中國電視藝委會舉辦的電視劇《歷史永遠銘記》研討會上,不少專家表示這部電視劇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尋找馬海德,告訴了年輕一代馬海德是誰,他為什么放棄在美國繼承家族生意卻把一生都獻給了中國人民。
馬海德是第一位加入紅軍的外國人,他既是紅軍戰士也是一位以救人為天職的醫生。在他面前,人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有疾病的輕重緩急之分。他曾經連續三次為戰士輸血,直至自己暈倒;他為被毒蛇咬傷的戰士吸蛇毒,這些情節都感人至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說:“一切患者、一切傷員都是馬海德救助的對象。他盡自己的職責去救助他的患者是沒有任何前提的。他不論患者身份高低、貴賤、種族、職業,只要是患者有傷痛和危機,他就必須盡自己的能力去救助,這就是白求恩、馬海德作為一個真正的職業醫生,其職業道德最核心的東西。 ”
決定把自己一生都與中國緊緊相連的馬海德,不僅向中國學生學中醫、學針灸,他還隨時隨地學習陜西話。“這個不是問題”成為馬海德的口頭禪。中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專家章壯沂說: “有意思的是,正是因為他對工作極端負責、待人熱情、服務周到,以至于有的傷員做手術的時候非要馬大夫做,別人都不信任;有的婦女生孩子,也非要找馬大夫接生。甚至和治病無關的夫妻吵架,也要馬大夫去調解。 ”他說,馬海德做這些事并不是刻意地表現自己,在他看來,這完全是一個醫生的本分。
文藝評論家曾慶瑞也認為這部電視劇抓住馬海德最本質的特征——對于生命的尊重。“人道主義最核心的是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劇中有一個日本俘虜自殺未遂,這時很多人都不同意對這個戰俘進行搶救,馬海德堅持給他做手術,挽救他的生命。所以尊重人生命的尊嚴是馬海德在支援中國民族解放戰爭事業當中,所信奉的絕不會動搖的信念。 ”曾慶瑞認為,這一點發掘了馬海德靈魂深處的東西。
這部電視劇由蘇菲女士寫的《我的丈夫馬海德》改編而來,因而自然帶上了女性視角。西北大學教授張阿利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馬海德是中國好男人。 《文藝報》文藝評論部主任高小立細膩地感受著劇中人物的悲歡。她說,蘇菲一開始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另一半是外國人的,但是馬海德的人格魅力感動了蘇菲,最后同意跟他結婚。其實他們倆生活到一起以后,她與馬海德已經不僅僅是夫妻的關系了,還有對馬海德的崇敬、敬仰之情,所以馬海德1988年去世時,她心里真是永遠的痛。她說過,馬海德是她的戰友,是她的愛人,是她的師長。而對馬海德在人情世故上的單純和簡單性格的塑造,高小立認為也是這部劇的一大亮點,很符合一個外國人的性格特征。“馬海德總是彬彬有禮,說話不會拐彎抹角,心地非常善良,有時候真的像一個孩子,說話無意中得罪了人。 ”高小立說,由此在某些情節上,給電視劇帶來了喜感。
也有的專家對目前電視劇采用的虛實結合的方式表示了異議。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李勝利說,這部電視劇在歷史敘述當中徘徊搖擺,而最高境界作品是比較紀實的,可以圍繞馬海德為什么到中國留下來,包括他和蘇菲認識,通過這些細節展示出他們當時在延安過的什么生活,物質方面簡樸,精神方面豐富。中國電視藝委會評論員李躍森也認為,如果不是這樣去虛構,而是把它做成一個非虛構的作品,就是《我的丈夫馬海德》 ,但是更有沖擊力,特別是對海外觀眾的沖擊力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