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國產抗戰電視劇縱覽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8月31日09:52 來源:光明日報 戴清

    文藝觀潮·類型化創作的集中展示與超越

    國產抗戰電視劇縱覽

      

    電視劇《鋒刃》劇照。CFP

    電視劇《鐵血紅安》海報。CFP
    電視劇《異鎮》海報。CFP

      抗戰劇一直是一個深具吸引力的電視劇類型,也是表現抗戰英烈、重溫民族記憶、凝聚民族精神無可替代的歷史資源與創 作富礦。今年恰逢抗戰勝利70周年,電視熒屏上陸續出現了一批較高質量的抗戰劇,極大地克服了此前抗戰“神劇”違背歷史真實、一味追求傳奇化等創作癥結, 以尊重歷史、真實生動的表現方式,使抗戰劇重獲靈魂和新生,也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

      其中,既有紀實色彩鮮明、有著宏大史詩追求的《東北抗日聯軍》《長沙保衛戰》《太行山上》等作品,也有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生動表現那個 時期普通人精神情感的各類抗戰故事,如《馬上天下》《戰魂》《鐵血紅安》《戰長沙》等。這些作品內容豐富、風格各異,如《二炮手》《王大花的革命生涯》 《秀才遇到兵》等熱播劇帶有輕喜劇風格,《四十九日·祭》則是沉郁凝重的悲劇風格;此外,還有以諜戰見長、敘事精妙、著重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紅色》《鋒 刃》《異鎮》等。

    彰顯宏大敘事的魅力

      《東北抗日聯軍》《長沙保衛戰》等帶有鮮明紀實色彩的作品是這一輪抗戰劇中的扛鼎之作,極富時代質感和歷史厚重感,彰顯了抗戰劇自身的宏大 敘事魅力。《東北抗日聯軍》的出現,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現了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周保中、李兆麟等領導的抗日隊伍堅守在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斗爭生活。創 作觀念嚴肅扎實,洋溢著深沉熾烈的抗爭精神及樂觀主義,也沒有回避抗聯斗爭的殘酷與艱難。《長沙保衛戰》則從史實角度出發,表現抗戰中作為重要正面戰場的 長沙保衛戰的真實歷史面貌,對當年此戰中堅持抗日的國民黨從蔣介石、薛岳將軍到普通士兵的斗爭犧牲,以及共產黨人的英勇無畏都進行了真實客觀的描繪,顯示 了當下抗戰劇創作日趨開放、客觀的精神情懷與歷史視野。《太行山上》表現抗戰中八路軍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據地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歷史,平型關大捷、雁 門關、娘子關大戰、國共共同抗日又時有摩擦、擊斃日本名將阿部規秀等史實都被一一呈現。這些作品對真實性與戲劇性的處理顯示了編導們的藝術功力,為相關題 材電視劇如何把握歷史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可借鑒的創作經驗。

      要表現抗戰歷史,其中的苦難、失敗與掙扎無法回避,任何過度的浪漫化、傳奇化敘事都是違背歷史真實的,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歷史健忘癥及背 叛。進而,當下的每一次創作,都集中反映了今日國人觸摸回應抗戰歷史的情懷、勇氣、視野與思想深度。在此方面,上述作品頗為難能可貴,宏大敘事的藝術追求 讓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獲得了史詩性品格,客觀開放的歷史觀也使抗戰劇突破了以往的束縛、大大拓展了該類型創作的精神視野。由此來看,這批抗戰劇中的宏大敘 事創作不失為一次重要的藝術正名與超越。

    塑造豐富的人物精神世界

      這批抗戰劇對抗戰的表現并非單純局限在對宏大敘事的描摹及歷史人物的塑造上,同時,它們還把視角輻射到全民抗戰的各個角落,展示了那個時代 中國普通人的生活遭到日寇鐵蹄踐踏,人們從被迫、自發反抗到日漸覺醒、主動投身抗戰的歷史洪流,這一洪流是由千百萬個中國人的血淚凝結而成的,也為英雄們 抗戰的崇高偉岸提供了真實可信的生活情感根基,從而觸摸和還原了真實的抗戰歷史及其進程,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抗戰史、抗戰精神也就成為民族覺醒和普通人精神 成長成熟的一部部生動的心靈史。

      塑造成功的人物、表現他們的精神情感世界離不開正確的歷史觀、嚴肅的創作觀,還得益于敘事手法的成熟。《東北抗日聯軍》多條敘事線索縱橫交 織、敘述有條不紊,重點突出、銜接自然、張弛適宜、節奏緊湊。幾位主要的抗日聯軍領導人的性格極為鮮明——楊靖宇堅毅忠誠,對普通戰士、對少年營孩子們的 拳拳大愛之心催人淚下;趙尚志驍勇善戰、屢受冤屈卻堅定無比、感人肺腑;趙一曼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酷刑之下盡顯巾幗氣魄與堅強,周保中冷峻智慧、堅持 原則……人物塑造的成功為該劇的宏大敘事奠定了扎實細膩的形象根基。對其中變節投敵分子如厲承先、謝文東的表現也跳出了臉譜化、模式化窠臼,從人物的經歷 出發,表現了他們的性格邏輯和命運軌跡。再如對關書范假投降的表現和處理,表面平靜,實則驚心動魄、發人深思。再如對抗聯隊伍中的普通戰士——富家子弟章 竟洲的刻畫、同情革命救護趙一曼的小韓護士和小佟警官等人的表現也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現普通人在抗戰中的精神成長是這批抗戰劇的重要收獲,《馬上天下》中的陳秋石和《戰魂》中的文忠孝不約而同地都定位于書生型抗戰將領,表 現出抗戰劇對此前熒屏上流行的草莽英雄形象的有意識突破。《戰長沙》以家族史的視角表現長沙保衛戰,女孩子湘湘的愛情、人生抉擇與長沙的命運休戚與共,雖 然帶有比較濃厚的偶像言情色彩,但大時代中人物的情感命運也強烈吸引著年輕觀眾走近了那個時代的戰火與血淚。

    呈現風格多樣的精品力作

      風格多樣也是這批作品創作成績的重要體現,除了流行的輕喜劇,正劇、悲劇大大增加了抗戰劇的分量。帶有輕喜劇色彩的抗戰劇中,《王大花的革 命生涯》和《二炮手》比較突出,兩部劇都定位在小人物的成長史及抗戰傳奇上,細膩地表現了這些普通人如何在抗戰的洗禮中最終成就了一番不普通的壯舉。作品 沒有一味地夸大人物的神勇,而是真實生動地表現了斗爭環境對人的歷練與草根的成長,明星陣容及表演自然大大提升了抗戰劇的觀賞性。

      改編自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的《四十九日·祭》在抗戰劇中獨具特色,從戰爭與人性的視角表現了大屠殺前后的南京及由戰爭逼迫集聚在一起 的一群人的命運。導演張黎以追求影像化表達著稱,影像風格壓抑、凝重,增加了全劇的悲劇力度。人物世界遠較電影更為豐富,對女性的態度也修正了原電影中文 化觀念的偏頗,玉墨、法比、書娟、孟繁明、戴濤等人物個性鮮明,人性的猥瑣卑劣與高貴尊嚴同在,堪稱一部殘酷戰爭中的人性百圖與心靈史,有著震撼人心的情 感沖擊力。

      《紅色》和《鋒刃》是這批抗戰劇中質量較高的諜戰劇,均以表現人物精神情感世界見長,而不是完全陷入暗殺打斗、截獲傳遞情報等外在事件中。 徐天的溫和敦厚、謹慎細致與大隱隱于市的冷峻與堅毅,沈西林隱藏在玩世不恭外表下的深情果敢與赤膽忠心,韓子生、莫燕萍復雜細膩的情感變化,以及軍統特工 老譚的忍辱負重,都被表現得絲絲入扣、生動傳神,人物的鮮活讓這些諜戰劇克服了見“事”不見“人”的創作癥結。

      當然,這一兩年播出的抗戰劇中仍不乏前些年積壓下來的抗戰神劇的影子及影響,過度的浪漫化、傳奇化、偶像化,情節不合理、硬傷等都是其具體 表現,在《兵出潼關》《光影》《抉擇》《女人的抗戰》《英雄祭》《獵鷹》《兄弟們上》等劇中都有表現,即使像《鐵血紅安》《姥爺的抗戰》等較好的作品中也 不乏此類問題。

      這些優秀的抗戰劇對此前抗戰“神劇”的創作偏差進行了一次有力的糾偏,讓人們再次鄭重走近那段血與火的歷史、觸摸那個時代從普通人到抗日英 雄們的生活和靈魂。讓人們在感動的同時,接受了崇高的精神洗禮。伴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高潮的到來,我們期待更多抗戰題材的精品力作的出現。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教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娑擃厼娴楁担婊冨礂闁插秷铔嬮梹鍨窙鐠侯垯瀵屾0姗€鍣版搴㈡た閸旓拷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浜烘皯鏂囧
    • <璇楀垔
    • 姘戞棌鏂囧
    • 涓浗浣滃
    • 灏忚閫夊垔
    • 闀跨瘒灏忚閫夊垔
    • 浣滃鏂囨憳鎶�
    • 涓浗鏍″洯鏂囧
    • 浣滃鍑虹増绀�
    • 浣滃閫氳

    博 客

    绮惧僵鍗氭枃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