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漸近高潮之際,由省委宣傳部和邯鄲市委、市政府聯合創拍的電視劇《太行山上》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創下今年央視播出電視劇收視率第一。特別是在邯鄲,更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
邯鄲是一座英雄之城,八路軍一二九師官兵為了民族獨立浴血奮戰的歷史,凝聚成“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于擔當、勇于勝利”的一二九師精神,激勵著我們前進。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精神,把一二九師在太行山上感天地、泣鬼神的歷史以電視劇形式呈獻給廣大觀眾,讓全國人民銘記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進而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首次完整反映一二九師抗戰歷史
邯鄲作為華北重要的敵后主戰場,一二九師官兵和當地人民群眾譜寫了抗戰的壯麗詩篇,為創作該劇提供了厚重的歷史素材。
時間跨度上,該劇從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到1947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揭開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展示了全面抗戰、全民抗戰、持久抗戰并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全過程。
內容結構上,該劇呈現給觀眾的是在黨中央、毛主席領導下,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太行山和冀南一帶,組織群眾團體和武裝,與日軍進行殊死斗爭,如首戰陽明堡、出擊神頭嶺、再戰響堂鋪、伏擊香城固等著名戰役,擊破日軍對根據地分割封鎖的“囚籠”政策等歷史場景。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邯鄲戰斗生活達6年之久,締造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不朽傳奇。
此前,抗戰題材影視劇多是反映晉察冀、冀中平原、白洋淀、晉西北等地八路軍抗戰歷史的作品,還沒有一部完整反映劉鄧一二九師光輝歷史的電視劇,《太行山上》填補了這一空白。
以尊重歷史態度彰顯共產黨人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電視劇《太行山上》生動描繪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改編工農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雨中誓師奔赴太行山區,與日寇展開浴血奮戰,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歷史畫卷。如陳錫聯指揮陽明堡戰斗,一舉摧毀日軍飛機場,支持了忻口戰役;七亙村兩次設伏,打擊日軍的輜重隊,解救了娘子關被日軍包圍的國民黨軍隊。
中國共產黨科學分析敵我雙方形勢,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有效牽制和殲滅了大量日軍,人民抗日武裝在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成為堅持抗戰的主力軍,廣闊的敵后戰場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
政權建設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創建了面積最大、最為鞏固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實行了一整套抗日民主的方針政策,通過精兵簡政、減租減息、辦運動會等,加強根據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建成了游擊戰爭的堅強陣地和全國抗戰的重要堡壘。這些在電視劇《太行山上》劇情中都有反映。
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該劇還突顯了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比如政委鄧小平在赴任途中與戰士輪番騎馬,師長劉伯承打飯時自覺排隊等生活細節。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動,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和必勝信念。
以魚水深情闡釋人民戰爭真諦
毛澤東在抗戰即將勝利時曾感慨題詞:“兵民是勝利之本”。劉鄧在離開太行山時,有這樣一段精彩對話:
鄧小平跟劉伯承說:“舍不得離開太行山了吧,從1938年到今天,我們在太行山生活了8年,3000多天,要是沒有這里人民的厚愛,莫說8年,就是30天也待不下去。”劉伯承深情地說:“我們共產黨離開了人民將一事無成。要告訴我們的子孫,千萬不能忘記太行山的父老鄉親,他們是我們共產黨、八路軍,也是我劉伯承的衣食父母。”
電視劇《太行山上》始終突出人民戰爭思想,濃墨重彩地表現了軍民魚水情。從軍隊角度看,該劇真實地記錄了八路軍一二九師依托太行、發動群眾,一方面在敵后開展游擊戰,一方面發展經濟,并組織群眾開展抗旱、滅蝗、生產自救,迫使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從人民角度看,廣大群眾盼自己的軍隊,愛護自己的軍隊,為抗戰無私奉獻,援助軍隊后勤、兵員,提供情報,掩護傷病員,甚至直接參戰。正如電視劇主題曲所唱:“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古今中外再沒有哪一個地方能像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那樣軍民一體、無法分割。
70年過去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沒有變,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始終沒有變。因此,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扎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我們完全可以拿這部電視劇作為鮮活教材,學習領悟其中的“民本”思想和理念。
以燕趙豪氣擔當凝聚推動發展力量
為了讓觀眾感知歷史,牢記歷史,并從中感受到強大的精神力量,該劇劇情推進有序,跌宕起伏,大場景與小細節有機融合,極富藝術感染力。
人物塑造上,劇中人物性格鮮明,充實飽滿,熠熠生輝,既塑造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還刻畫了一批普通人的英雄形象,如率先沖鋒壯烈犧牲的772團團長葉成煥,籌糧時掩護群眾轉移遇襲犧牲的王根英,為保護受傷戰士不暴露而捂死哭泣孩子的李才青等等。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英雄人物,印證了“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古頌。
價值引領上,該劇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題,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著力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影視作品,傳承燕趙豪氣,弘揚民族精神,讓人們在觀看中受到鼓舞、得到啟迪,更好地發揮影視作品在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方面的作用。
如今,多元文化和思想意識的交融交鋒之下,抗戰雷劇、神劇不時出現,嚴重褻瀆歷史,缺乏反思精神,迫切需要創作出更多像《太行山上》這樣的影視劇,以應有的歷史依據,表達宏大嚴肅的主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多元多樣中立主導、謀共識,培育共同的精神家園,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不息。
精益求精打造一流作品
電視劇《太行山上》的成功創拍,是邯鄲文藝精品創作道路上的一個跨越,為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明確了方向、積累了經驗、蹚出了路子。
一要精心打磨。該劇始終堅持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把質量放在首位。從2012年籌拍,到2013年開機,2015年播出,經過了劇本修改、論證,項目立項、審查等多個環節。拍攝過程中,劇組在當年一二九師曾經戰斗生活過的地方取景拍攝,經過幾輪審片修改,才形成了目前播出的電視劇《太行山上》。
二要瞄準高端。該劇的成功播出,得益于對標高端、聘請高手,如聘請曾創作《長征》《解放》《開國領袖毛澤東》等革命歷史劇的王朝柱擔任總編劇,曾成功導演大型史詩電視劇《辛亥革命》的李偉擔任總導演,逄先知、李準、王兆海、仲呈祥、李碩儒等專家擔任顧問,唐國強、劉勁、王伍福、張再新、楊俊勇等為主要演員,成為該劇能夠打出去、打得響的關鍵一環。
三要融入文化。該劇在拍攝制作過程中,嵌入了很多邯鄲地名,融入了成語典故、廣府古城、弘濟橋、媧皇宮等文化元素,既擦亮了“紅色太行”特色文化品牌,又宣傳推介了邯鄲,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