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個臺,‘安陵容’死了;換一個臺,‘安陵容’又死了;再換,‘安陵容’再死一遍……”今年暑假,大學生小馮在家看電視,《甄嬛傳》似乎隨處可見,一天內竟目睹“安陵容”死了5次,實在無語。
《甄嬛傳》的重播熱還只能算“入門級”。在某媒體盤點的十大重播“神劇”中,除了86版《西游記》至今已被重播超過3000次外,《亮劍》近5年重播了3000多次,湖南衛視還曾創造過一年之內重播13次《還珠格格》的紀錄。當孫悟空來了,孩子們便知道寒暑假來了。這種“每逢暑假必西游”的重播現象,不免引來質疑之聲。電視熒屏上“神劇”重復“轟炸”,不僅造成受眾審美疲勞、透支觀眾熱情、浪費播出資源,也折射出電視劇市場原創乏力、精品匱乏的困境。
重播電視劇的確不少,此外,翻拍電視劇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種現象給我們很多反思:為何我們的電視劇不能“長江后浪推前浪”?其根源還在于文藝創新的匱乏。當沒有好的作品出爐時,當新創作品無法跟老作品相提并論時,“神劇”重播現象自然就會出現。“神劇”一味重播,雖然說明經典好劇經得起時間檢驗,但再好的劇也會淪為轟炸式重播的犧牲品。
國內電視劇每年制作量很大,但好劇的資源不多,供大于求的電視劇生產是表面繁榮、實際“虛胖”。如今拍電視劇的門檻不高,很多人帶著投機心理盲目進入這個行業。然而,過高的產量在一定程度上攤薄了電視劇的創造力,在金錢與利益追逐下,一些編導為了盡快賺錢急于寫出劇本,浮躁的心態導致優秀電視劇的數量越來越少。說到底,要想讓電視熒屏不再“神劇”復現,關鍵還在于提升國產電視劇的品質,創作更多精品。
當“婆媳”“諜戰”等題材不再扎堆,當國產電視劇擺脫內容注水、脫離生活等弊病,當電視劇產業發生由量到質的轉變,相信我們的熒屏會呈現更健康、多元的色彩。期待電視劇編導們能夠沉下心來,為觀眾和電視文化的發展多捧出精品“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