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貝家花園往事》。資料圖片
紀錄片《貝家花園往事》與其說是在記錄中國近現代中法交流中的一段歷史,不如說是獨家發現了許多飄零、塵封的重要 史實,并且重現了這些曾經與中國歷史有著緊密相關的人與事,顯得更為準確。那是一段戰火紛飛中的歷史,又是一個繁雜的政治經濟社會圖景。但是,觀看這部片 子我卻被它的安靜、干凈、詩意所觸動。安靜是一種風格,干凈是一種表達,詩意是一種訴求。這或許就是作為學者導演張同道教授獨特的紀錄片風格烙印吧。學者 的嚴謹,使整個片子在歷史史實的敘述中,始終表現了旁觀者的冷靜、理性;而文學出身的導演又讓他的詩意情結盡可能地浸潤彌漫在影像、音樂與畫外音中。因 此,這也構成了這部紀錄片所特有的人文情懷與美學表達的品格魅力。
紀錄片《貝家花園往事》用一座花園收集時間的碎 片,所編織的是一個20世紀初生活在中國的法國朋友圈兒的歷史傳奇。影片既要還原歷史,又要完成美學訴求,充滿挑戰與艱難。因為這是一段鮮有資料記錄的歷 史,其中大部分重要人物都已故去,很多歷史蹤跡難以找尋。因此,這也是一段首先要做學術考察、梳理、論證的歷史。于是,主創團隊先后歷經9個月的時間,以 學術的方式,從調研開始,挖掘出許多珍貴的一手歷史文獻,并對它們進行篩選、梳理、確認。紀錄片的創作階段,主創團隊一直在思考如何以紀錄片的方式還原歷 史,講好這些充滿人性內涵、戲劇張力與美學魅力的故事。
人文氣質是《貝家花園往事》突出的特質。中法兩國關系與文化 交流是一部大歷史。事實上,該片主人公也參與了大歷史的進程,如佩斯曾促使北洋政府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貝熙業曾是總統府醫師,鐸爾孟曾是總統政治顧問。 但影片將宏大歷史虛化為背景,從人文視角聚焦于一個朋友圈,潛入人物性格、情感和命運,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內心豐富的人物形象。導演拒絕扁平化、符號 化套路,力圖多側面展示人物的復雜性與豐富性,貝熙業就是一位難以概括的人物:他是性格寬厚的醫生,既為總統、名流治病,又為窮苦農民免費醫療,但當日本 占領北平之際,他從人道主義者轉化為反法西斯戰士,冒著危險為八路軍送藥、手術;他重友誼,每周舉辦沙龍宴請各界賓客,陪同佩斯去蒙古探險,支持李石曾的 事業——從勤工儉學到中法大學;他有真情,與中國姑娘吳似丹發生一場曠世之戀。但影片并未在此止步,而是將人物投入命運之火,拷問人性。于是,我們發 現,82歲高齡的貝熙業回到法國,與吳似丹一起白手起家,開荒造林,重新建造了溫暖的家,并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長途跋涉去看望老友鐸爾孟,讓觀眾感受到愛情 與友誼的力量如此動人。
《貝家花園往事》所講述的是百年前往事,而敘事起點卻是今天,尋找賦予影片現實的動力。影片 主體呈現出戲劇美學風格,以戲劇原則組織敘事結構,故事大張大合,高潮迭起;同時又采用紀實美學,為歷史故事找到準確的現實切口,每場故事都從歷史遺址進 入,并以技術美學實現時空對接,從老照片轉入戲劇情境。全片敘事節奏明快,動力強勁。而在復雜的美學形態之上,是詩人情懷;蛟S影片主人公都是文人——其 中還有兩位詩人和一位文學學者,詩意風格成為《貝家花園往事》的一個特色。其中佩斯蒙古探險、謝閣蘭十三陵尋訪和鐸爾孟翻譯《葬花詞》等段落格外耐人尋 味。蒙古探險段落以貝熙業日記開始紀實講述,很快從敖包、跳神轉入情緒描述,海市蜃樓場景打開佩斯的心理世界,他快馬加鞭,激情狂奔,詩人回歸,《阿納巴 斯》噴涌而出。這一段落準確、細膩地展示了佩斯從外交官轉化為詩人的過程。日記、照片提示真實感,情景再現凸顯了故事的節奏和意境,而三維特技制作的海市 蜃樓則形成了敘事的轉折點,紀實、戲劇與技術美學的完美融合渲染出情感濃郁、意境悠遠的詩化風格。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題材拓展迅速,美學表達日益豐富!敦惣一▓@往事》正是這一發展趨勢的最新成果。它以獨特的人文氣質和美學表達再現了百年前一段動人的往事,也促使今天的人們在回味往事的同時重新思考歷史的重量。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