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文學藍皮書:中國文情報告(2015~2016)》發布會暨研討會在京舉行。白燁、謝壽光、賀紹俊、陳福民、王冰、馬季等專家學者與會。
會上,課題組代表介紹、梳理了過去一年中國文壇的重點現象與事件:本年度長篇小說創作中小人物描寫的藝術突破,網絡文學中創作與運營的雙輪推動,以及理論批評領域的認真反思與深入檢省,都是值得注意的動向。具體而言,在很多長篇小說中,小人物不僅擔當了大角色,而且在平凡中藏匿著不凡,這些小中有大的形象,對于當下創作如何寫好小人物有著諸多的啟迪意義。在網絡文學中,創作與運營的雙向異動推動著網絡小說奮力前行。網絡小說在創作上出現了一批質量較高的作品,網絡小說創作中虛構性寫作一頭獨大的傾向有所改變,它們在原有基礎上既有內容的拓展,又有藝術的拓進。在理論批評領域,理論的反思與批評的檢省成為自覺的行動。對文學理論現狀的反思主要集中于文藝理論迫切需要聯系文學現實和創作實際,改變目前不接地氣、缺少元氣的貧弱狀態。新的文學時代呼喚著文學理論的在場,文學理論也只有在應對新的文藝現實挑戰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發展,進而贏得自己的尊嚴與地位。
基于對過去一年文壇重點現象的梳理和把脈,《文學藍皮書:中國文情報告(2015~2016)》總結出了未來可能的各種沖擊與挑戰:寫作的分化、傳播的變化、閱讀的俗化、批評的弱化,給當下文學創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寫作的分化如今已成共識,怎樣在追求個人性中兼顧公眾性,在信守自主性中兼顧社會性,在適從市場性中兼顧藝術性,在圖求藝術性中兼顧思想性,需要寫作者不斷檢省自己和校正路向,也需要文學從業者理清自己的思想觀念。傳播的變化打破了傳統閱讀的靜態方式,超越了紙質作品“背靠背”的閱讀方式,而影視改編作品對于小說原作的大眾化推廣也值得關注。閱讀的俗化現象早露端倪,娛樂性的欲求逐步凸顯,消遣性的需求不斷增強,由電子閱讀帶來的碎片化、圖像化、輕閱讀等問題繼續凸顯。批評的弱化引起重視,如何重建基本共識,在多元多樣的狀態下彰顯核心價值,在文學的認知與批評的尺度上求同存異,形成合力,如何發揮批評對以網絡文學為龍頭的新文學的引導作用,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小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