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人和景明
——兩會代表委員暢談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一年來文藝界的新氣象
據新華社電 “不辜負時代召喚、不辜負人民期待。”一年多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發展指明方向;一年多以來,文藝工作者凝聚共識,靜下心來、俯下身子,精益求精搞創作,力爭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來自文藝戰線的代表委員們暢談了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文藝界呈現的新變化、新風貌。
71歲的全國人大代表、作曲家趙季平談起去年的文藝創作實踐,頗感驕傲。“在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陜西去年投入了大型交響音畫《大秦嶺》的創作。這部作品匯聚老中青三代音樂人,藝術家四次奔赴秦嶺采風創作。”趙季平認為,采風是藝術家的基本功。在撲下身子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真諦,滌蕩藝術的心靈。
“針對此前文藝領域存在的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等問題,文藝工作者有了更加積極的行動。越來越多的文藝家能夠沉下心、伸下去,走到人民群眾中去,走進火熱的現實生活,文藝風氣為之一變,創作空氣日漸清新。”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麗宏說。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把鑰匙。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自覺投身基層實踐,植根現實生活,虛心向群眾拜師取經,才能創作出讓群眾滿意、有深度、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文聯主席張和平深有感觸地說。
文學、戲曲、音樂、美術、曲藝……多種藝術形式各展風姿,一批聚焦現實題材的作品煥發光彩、廣受好評,廣大藝術工作者更加自覺地寫人民生活、唱人間冷暖,用來源于人民的文藝作品回報沃土、回饋人民。
去年8月,《這邊風景》等5部作品榮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這些作品關注人民大眾,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年來我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水準,體現了當代中國文學繁榮發展的態勢。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并自覺化為行動與實踐,是中國文藝工作者的現實追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奚美娟談到,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主旋律,我們的演繹方式、表現手法要不斷創新。在塑造人物等方面,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不能單一化、概念化和刻板化,讓更多接地氣、貼近生活的藝術作品涌現出來,多創作一些有“現實關懷”感的好作品。
一項項政策紛紛落地,為繁榮發展中國文藝鼓舞士氣、謀定全局。一年來,《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出臺,從頂層設計,為進一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壘基砌階、立柱支梁;《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的公布,聚焦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精準發力;《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遵循。
文藝重在引領,貴在自覺,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深刻感到,文藝工作者不僅要注重藝術水準的提高,更要關注自身高尚品德和職業操守的養成,牢記人民重托、文化擔當和社會責任。
“前幾天,我的恩師、中國近現代聲樂教育奠基人之一周小燕先生病逝,令中國音樂界感到痛心。先生常常教導我們,藝術家在追求藝術造詣的同時,首先要做好人,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上海歌劇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魏松說。
去年9月,54名藝術家被授予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鼓舞廣大文藝家堅持高尚的職業操守,爭做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不辜負時代召喚和人民期望。
過去一年多里,中國文藝銳意進取,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讓中國文化精彩亮相。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登上紐約林肯中心,觀者云集,在北美引起轟動;中國作家劉慈欣憑《三體》成為首獲世界科幻文壇最高獎的亞洲人,讓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上發出響亮聲音;原創話劇《孔子》以獨有的中國元素在第九屆德國國際話劇節斬獲最佳劇目獎,讓外國觀眾欣賞到獨特的中國魅力;從去年1月開始,中國雜技捷報頻傳,雜技健兒摘金奪銀,將各大國際獎項盡攬囊中,提升中國雜技藝術的國際影響力……
“時代賦予我們責任和使命,中國文化需要更加開放、自信地走出去,應廣泛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演藝集團藝術總監陳維亞表示,“廣大文藝家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真實記錄中國人鑄就中國夢的奮斗歷程,夯實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魅力,澆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
(執筆記者姜瀟,參與記者劉敏、高敬、白陽、王卓倫、華春雨、何欣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