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滿懷救國理想,然而面對時代黑暗腐朽,戰友們逐漸頹廢放縱,他四處尋找突破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和堅定的信念去吶喊和挽救。在那場驚心動魄的甲午海戰中,他用生命作了最后的搏擊,用鮮血震撼了沉睡的巨龍,留下一個孤獨、不屈的靈魂……這是新編滬劇《鄧世昌》為當代觀眾呈現的一段真實而清晰的歷史記憶。為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上海滬劇院創作、演出了新編原創歷史滬劇《鄧世昌》,該劇由蔣東敏、莊一編劇,陳薪伊執導,朱儉、茅善玉領銜主演。自2014年首演以來,備受好評。日前,該劇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與首都觀眾見面。
滬劇《鄧世昌》以甲午海戰為背景,以戰爭的發生和失敗為線索,以鄧世昌為核心人物,講述了鄧世昌與妻子何如真及劉步蟾、丁汝昌、李鴻章等眾多人物的夫妻情、戰友情、同僚情,再現了甲午海戰這一改變中國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組圖,并嘗試以今人的眼光回望那場戰爭,塑造一個在當時黑暗、腐朽的大環境下“孤獨地逆風前行”的傳奇鄧世昌形象,頌揚了中國軍人敢于犧牲、國家利益至上的英雄主義情懷,呼喚和平發展、強軍強國的中國夢,傳遞出中國人民和中國軍隊愛好和平的心聲。
在之前的電影、電視、戲曲(劇)中,鄧世昌的形象曾被多次演繹。如何闖出滬劇自己的特色,情感和唱腔成為該劇創作的突破口。滬劇表演擅長以情動人,唱腔適應性強。滬劇《鄧世昌》發揚了滬劇唱腔的優勢,把人物之間的情感寫濃、寫真、寫美。全劇在以情動人、以腔感人的滬劇藝術特色中展開劇情、塑造人物、引發思索,塑造的鄧世昌,既有“恰同學少年”的生機勃勃,也遭遇了“人到中年”的個人危機和民族危機。他不僅僅是個民族英雄,也是一個丈夫、一個父親,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劇中,鄧世昌24歲擔任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45歲為國捐軀的日子竟然是他的生日,這仿佛是命運的巧合,又是上天的安排。因此,借用鄧世昌妻子何如真之口“就讓我晚走幾天,給你過好生日就走”。字字句句的凄美,讓我們看到了普通夫妻間的情深意長,以及生不逢時的悲憫。
可以說,這是一出“滬劇化”的新編歷史劇,情深意切,在創作上緊扣人物的“情弦”,關注重大歷史事件,國事從家里寫,大事從小處寫,面對重大復雜的歷史事件,以身段、場景、唱腔的體現,細膩刻畫人物情感。在劇情上,該劇在激化戲劇沖突、強化人物個性和加強戲劇節奏三個方面進行了藝術創新,重點突出了鄧世昌與劉步蟾、丁汝昌等海軍將領之間,海軍將領與日本東鄉平八郎之間,鄧世昌與水兵之間,鄧世昌與妻子之間的關系,矛盾層次和情感變化清晰、細膩。此外,準確的人物心理開掘,也使該劇的形象更加飽滿、立體。
在陳薪伊看來,滬劇《鄧世昌》講述的是一個和大海有關的故事,一個和戰爭有關的故事,她希望觀眾從甲午海戰中關注一個人的生命,透視一個人的價值。正是這種對和平與生命的禮贊,為這部作品賦予了詩意和人文蘊涵;而勇于創新、與時代同步的創作精神,也體現了上海滬劇院一貫的創作風格。該劇不僅助推了劇院中生代、青年演員的成長,而且對滬劇如何更好地表現生活、更好地探索新編歷史題材戲曲創作的路徑問題,也帶來了寶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