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10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美麗阿壩 相約北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成就展”,通過大量珍貴的圖片、影像、實物、文獻資料和文藝展演等方式,全面展示建州60余年來的恢宏歷程及取得的豐碩成就,展示了在這片凝結鑄就著紅軍長征精神的紅色熱土上發生的滄桑巨變。
作為全國第二大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阿壩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北端與川西北高山峽谷的結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峽谷為主。1953年建州以來,實現了從半封建半農奴制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千年跨越。全州幅員面積8.4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92萬人,其中,藏族57.3%,羌族18.6%,回族3.3%。
阿壩是世界自然遺產地和生態保護區最多、最集中的區域之一。連綿起伏的山川,縱橫交錯的江河,珍稀多樣的動植物,演繹出自然、秀美、靈動的山水風光。這里有美麗的九寨溝、黃龍生態旅游區,有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大熊貓棲息地,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濕地——若爾蓋濕地。它被自然保護國際聯盟選定為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被全球環境保護組織確定為全球200個生態區之一。
阿壩是多元民族文化的交匯帶。千百年來,藏、羌、回、漢等民族在這里相互融合、共同創造,形成了古老的民風、獨特的民情、多彩的民俗,締造出璀璨的民族文化。這里是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匯集帶,也是邊地文化與中土文化的結合部。這里有被世人譽為“石砌建筑典范”的藏羌碉樓及村寨,有被稱為“中國圈舞的活化石”的鍋莊、莎朗,有被稱作“復音孤島”的岷江上游藏羌多聲部,有流傳于草原和山谷的格薩爾英雄史詩,有鮮活演繹并追溯古老精神信仰和蜿蜒歷史的釋比和釋比圖經等。全州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個、省級非遺項目66個、州級非遺項目410個、縣級非遺項目802個;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9名、省級非遺傳承人70名、州級非遺傳承人322名、縣級非遺傳承人441名;有羌繡、卡斯達溫等25個非遺傳習所,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1個、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3個、省級非遺傳習基地3個;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2個,省級民間藝術之鄉16個。“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急需保護的非遺名錄”,汶川、理縣、茂縣等5個羌族聚居區被納入國家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隨著經濟實力增強,阿壩的文化設施條件也得到普遍改善。到2014年年底,全州有公共圖書館13個、文化館14個,博物館(紀念館)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21個,農家書屋1353個,寺廟書屋253 個;有藏戲團8個,烏蘭牧騎式文藝演出隊29個;有廣播電視臺14座、有線電視前端13個,地面數字電視前端9個,有線電視用戶106710戶,無線數字電視用戶28576戶,村村通直播衛星設備117624套。全州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91%和97.8%,基本形成了衛星、無線、有線等多種傳輸的廣播電視覆蓋網絡。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得到保護、繼承和發展。
“美麗阿壩 相約北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成就展”是“全國民族自治州成就展”系列活動之一,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30周年,由國家民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宮、四川省民宗委承辦。展覽集中體現阿壩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奮進的精神風貌,充分展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阿壩的成功實踐。(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