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有人知道龍州在廣西,且是個秀美之地,但很多人都聽說過“鬼出龍州”這個成語,這是一個在兩廣流傳甚廣的說法,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味道。龍州這樣一個秀美的地方,怎么會與“鬼”連在一起呢?其實,龍州人說的“鬼”,不是通常人們認為的鬼怪妖邪,而是機靈聰明的意思。
龍州地處桂西南邊陲,全縣總面積2317.8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其中壯族人口占95%。龍州地理位置特殊,風光秀美,有著名的“八景”,歷代文人為此留下多篇美文,是廣西的旅游名城之一。龍州人對自己故里最驕傲的說法是:上帝遺落的一顆珍珠,一座流淌著貴族血液的古城!
由于地處左江岸,龍州水路連通兩廣和香港、越南,1300年的歷史養成,使龍州既古典嫻靜又現代時尚,帶有濃郁的異域特質。龍州的建筑,不屬于任何風格:在居民大門的楹聯上,你能看到繁復的古壯字;屋檐下,則雕刻著越南風格的花紋;建筑的屋頂結構是法式風格……這里的語言不叫方言,也不叫土白話,叫白話,是一種本地發音混雜著粵語的漢語方言,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和這里的人打交道,發現他們既有山的性格、海的情懷,也不乏小資情調。
在龍州,左江有一段河岸,古巖畫極為密集。傳說巖上曾有神仙的棺木,是一座不可侵犯的神山,遠遠望去,是一片被江水環繞、宛如仙境的田園風光,龍州人名曰“人間仙境”。龍州還有清代修建的邊防防御工事遺址,因其壯觀、險要而被稱為“南方小長城”。仗義豪爽的龍州人還在明江畔為一位云游至此的浙江僧人修建了一座寺廟,名叫日南寺,寺廟就地建在溶洞中,山頂上的大樹樹根穿透洞頂延伸進洞里變成了千奇百怪的鐘乳石,預示交錯無常的世間萬象……
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到十四,龍州就迎來了隆重而熱鬧的“儂垌節”,其表現的農耕文化是非常獨特的。
儂垌節產生于秦漢人類洞居時期,緣自原始人類對超自然力量存在的信仰,是駱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傳很久以前,左江流域一連三年大旱災,河流干涸、莊稼無收、生靈涂炭。在緊要關頭,住在金龍鎮神龍洞的婦女“將千金”三天三夜長跪洞里,祈求上天降雨,以拯救氏族及生靈萬物。第三天,將千金昏倒洞里,恍惚中看見一位老翁飄然而至,給她留下桃棓、葫蘆和兩根長胡須,對她說:以老朽萬年之桃棓、千年之葫蘆、百年之胡須做個“鼎”,彈著它,口念心語,一切會如愿以償。將千金醒來,果真見到三件寶物,照老翁所說做了個“鼎”,邊彈邊念求天下雨,結果一場罕見的暴雨嘩嘩嘩地下了起來。大雨過后,山上干枯的樹木長出了嫩葉,野果掛滿了樹梢,地里長出了莊稼……人們得救了。
將千金彈鼎求天顯靈的消息傳開后,遠近的洞民大凡有不順人意之事,都到神龍洞來求她彈鼎祈福禳災。奇怪的是,這一彈一念,每次都能給求者帶來好運。此后每到春節期間,遠近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帶著自家的美味佳肴匯聚到神龍洞來參加祈福禳災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老少平安幸福。后因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洞里容不下,人們便走出山洞,聚集在山下比較開闊的地方舉行,并把這種民間活動叫做“儂垌節”。儂垌節的求天祈福禳災儀式叫“求務”,法事操持者稱“布祥”,所彈的“鼎”就是天琴。
“求務”是儂垌節的核心內容。“務”是龍州壯族高祖與飄浮在天與地之間的神,共同承擔天與地之間的溝通。“求務”是“布祥”(法事操持者)通過天琴、彈唱經書、儀式等轉達人向天神祈求風調雨順等意愿的一種宗教儀式。求務儀式復雜,從地面到天宮,要經過十三道官陰府。法事操持者根據不同官陰府所承擔的不同功能逐一祈求。
參加儂峒節的多為布傣族群。布傣族群是秦漢時期生活在中國南部與越南北部的駱越后裔,他們居住在中越邊界。越方一側的布傣今為岱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的高平省下瑯縣的隴埝、隴喉、板教、下讓等社里(越南的社,相當于中國的鄉)。中方一側的布傣今屬壯族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在金龍鎮。新中國成立進行民族識別時,金龍布傣族群先自報為彝族,后改報為傣族,1958年被定為壯族,學界稱之為金龍壯族布傣族群。
因為相近相鄰,金龍布傣在語言、服飾、禮俗、節俗及民間宗教信仰等方面,與越南的傣族儂族、泰國的泰族、老撾的老族等相似。2015年正月,金龍鎮有8個村先后舉辦儂垌節,不少村是中越兩國幾個屯聯合舉辦。如在橫羅村,是中國的4個邊境屯和越南的3個屯共同舉辦。中越邊民身著盛裝,齊聚祈福禳災,還有舞龍、舞獅、舞花鳳、山歌演唱、民族歌舞表演、拋繡球、斗雞、拔河和球類棋類比賽助興,莊重盛大,熱鬧非凡。
每年儂垌節開始,人們一大早就從四面八方趕來,帶來自家的小方竹桌和祭祀品,然后在田地里擺上,虔誠地燒上香火。上百個小桌被擺成了一排排大方陣,桌上的祭祀品有雞、豬肉、沙糕、棕粑、糍粑、稻谷、玉米、花生、酒、糖果、水果、鮮花等。在“求務”儀式上,經常可以看到中國和越南的“布祥”穿著法衣,戴著法帽,懷抱天琴,腳搖銅鈴,彈唱經書。他們唱道:“求一年五谷滿田,一年魚蝦滿泉,求三天有一晴,八日有場雨……”還唱道:“妖魔妖怪病蟲病害送出村剁出外,求好來近,送災難出田邊田垌不回來,送你去蒼涼大地茫茫大海,千年不回來,萬代不回鄉,保佑全村男女老少人人得安康……”“布祥”們所彈奏的天琴聲深沉而飄忽,蘊含神秘氣息,極富古駱越文化神奇遙遠、撲朔迷離的韻味,令人遙想聯翩。天琴的這根弦連著天和地,“務”和天都聽到了人們的祈愿……
儂垌節具有歷史的悠久性、儀式的復雜性、宗教信仰的神圣性、文化象征的豐富性和民族標識的象征性、民族團結的紐帶性等特征,這對于研究左江流域的古壯人類史、宗教史、民族史、民俗史、藝術史和社會發展史等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儂垌節每年都吸引來自國內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以及泰國、越南、老撾、美國、德國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觀賞、考察。
當然,還應談到龍州重要的文化名片“天琴之鄉”。古老的壯族天琴文化起源于這里。天琴的形制歷經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體現了壯族人民“天”、“地”、“人”和諧共處的樸實思想。天琴不僅僅是樂器,還是廣西左江流域壯族布傣族群宗教信仰法事活動操持者的重要法器,在民間承載著“喻天”的功能,是極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到天琴故鄉采訪,是在一個細雨蒙蒙的日子。車行鄉間,只見遠近山水宛如云中盆景,恰到好處地鑲嵌在車窗里,看得人一路心曠神怡。這里有一個被稱為“美女村”的地方——金龍鎮板池屯。這個村里有一口傳說中的美女泉,井水清冽甘甜,四季不絕。上世紀80年代,一位美院來寫生的老師發現這里不僅山清水秀,而且壯族姑娘還個個漂亮,于是畫了很多壯族美女畫像。他畫的壯族美女形象流傳出去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寫生采訪。現在,每年都有很多美術家、學生前來這里采風寫生,板池屯的名字漸漸被淡忘,人們習慣叫它“天琴美女村”。
天琴藝術在龍州人人皆知。板池屯除了有“美女村”美譽外,還是壯族天琴文化的發源地。這里有好幾戶著名的天琴世家,其中天琴傳承人李紹偉一家就在這個村里。那天下午,他在家里特地為遠道而來的我們表演了三首曲目:《開門歌》《跑馬曲》《放雁》,琴聲叮咚,腳鈴響亮,歌聲古樸深沉,散發出古駱越文化的神秘氣息。其中一本唱譜,是著名的用古壯字記錄的《唐佛》手抄本,內容涵蓋了壯族布傣族群生活習俗的方方面面,堪稱一部百科全書。這部手抄本的孤本已經上交龍州縣文物局,我們看到的是復制本。
李紹偉是天琴第13代傳人,女兒李海燕是由15人組成的“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的主唱。2003年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李海燕的一曲《唱天謠》,讓人們在聆聽天籟之聲的同時,也領略了板池屯壯族歌手的天生麗質。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先后70多次參加國內外舉行的比賽或演出活動,各地的舞臺上都留下了天琴女子的美麗倩影和天籟之聲。
說到《唐佛》,必說古壯字。古壯字起源于22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是古代壯族先人創造的方塊字,它發展于唐朝,鼎盛于明清,與天琴文化一脈相承。金龍鎮是廣西南部古壯字保存最完好的地區,現存古壯字字典、詞典、經書、歷史故事、歌謠、族譜等古籍,堪稱廣西南部的古壯字文庫。
□文/梁 黎 農 林 農瑞群 攝影/嚴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