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和花城出版社聯合主辦的“藍色東歐”新書發布暨東歐詩歌研討會在京舉行。會上,“藍色東歐”第三輯的兩部重要詩集——米沃什的《第二空間》和扎加耶夫斯基的《無止境》與讀者見面。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首師大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世界文學》雜志主編、“藍色東歐”叢書主編高興,“藍色東歐”叢書策劃人朱燕玲、孫虹,以及十多位評論家、翻譯家與會研討。
吉狄馬加在致辭中表示,早在上世紀30年代,魯迅、茅盾等文學家就介紹過東歐作家作品,當時是將其作為弱小民族爭取國家民族獨立的代表來加以介紹的。東歐文學具有一種獨特的悲劇感和悲劇意識,這與東歐民族在歷史上一直處于被壓迫的狀態有關,而這種文學特性一直影響到后來東歐作家的創作。他談到,東歐民族在歷史中具有很強的文化交融性,但國家形態不斷變化,始終處在夾縫中生存的狀態,因此,東歐作家們自覺成為民族苦難的承擔者和記敘者,其思想中有廣闊的包容性和深刻的哲學性,此次出版的兩本詩集就很好地展現了以米沃什和扎加耶夫斯基為代表的東歐作家的思想價值體系,給讀者帶來思想上的啟迪和震撼。
《第二空間》于2004年米沃什去世當年出版。寫作時,詩人已經年逾90,因此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大多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并涉及寫作的意義乃至神學問題。亞當·扎加耶夫斯基是波蘭新浪潮詩歌的代表詩人,其作品體現了東歐詩人特有的精神品質和道德力量,這一點在《無止境》中有具體體現。與會者除深入討論了米沃什和扎加耶夫斯基的生平和創作之外,還研討了東歐詩歌的文學成就,并朗誦了兩位詩人的代表作品。
“藍色東歐”叢書計劃引進20世紀以來東歐文學精品100部,匯集眾多享有國際聲譽的作家,如卡達萊、克里瑪、赫貝特、米沃什、布拉加、赫拉巴爾、萊姆、扎加耶夫斯基等,并不斷發現和推介優秀的東歐新生代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