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抗戰題材少兒小說的歷史擔當與藝術追求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5月29日07:10 王泉根

      戰爭年代:“零距離”的接觸

      從現有資料考察,最早涉足抗戰題材兒童小說創作的是陳伯吹。1933年,陳伯吹接連出版了兩部以抗日救國為主題的童話體中篇小說《華家的兒子》和《火線上的孩子們》。小說塑造了“華兒”這一象征中華民族精神的兒童形象,表達了“誓以全力抗戰”驅逐日寇的意志。茅盾在1936年發表的《大鼻子的故事》《少年印刷工》《兒子開會去了》等兒童小說,以上海“一二八”抗戰為背景,反映了都市兒童高漲的愛國熱情,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

      抗戰期間,無論是大后方(重慶)、根據地(延安)還是“孤島”(上海)的兒童文學,都有直面抗戰、砥礪意志的精彩兒童小說面世。如丁玲的《一顆未出膛的槍彈》、蕭紅的《孩子的講演》、司馬文森的《吹號手》、秦兆陽的《小英雄黑旦子》、周而復的《小英雄》、柯藍的《一只胳臂的孩子》、蘇蘇的《小癩痢》、賀宜的《野小鬼》、董均倫的《小胖子》、蘇冬的《兒童團的故事》、劉克的《太行山孩子們的故事》等。尤其是華山的《雞毛信》、峻青的《小偵察員》、管樺的《雨來沒有死》,把抗戰題材兒童小說創作推向了新高度。

      華山的《雞毛信》以12歲的山區牧羊兒海娃為八路軍送信、多次遭遇日寇為線索,刻畫了海娃的勇敢機智、臨危不亂,同時又不失孩子氣,作品險象環生,一波九折,極具可讀性。海娃是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兒童,小說處處從“山區”落墨,使人物性格在“山區”的環境中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作為小英雄與山區放羊娃的性格兩面渾然一體,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也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山區少年”在對敵斗爭中成長的方式。管樺的《雨來沒有死》,則刻畫了一位生活在水鄉的孩子,同樣也是小英雄與孩子氣有機融合的典型。雨來善于游泳、淘氣、好動、點子多,這些兒童行為的描寫既豐富了雨來的性格,同時也成就了他的小英雄本色。海娃與雨來的成功,說明那個時代需要這樣的形象來展現中國人的斗志,需要肯定、褒揚這些“有志不在年高”的少年英雄,激勵感召千千萬萬的孩子。

      第一波抗戰題材兒童小說,直接誕生于戰火紛飛、全民抗戰的激情燃燒歲月。與戰爭的“零距離”接觸,是第一波小說的顯著特點:作家本身就是這場戰爭的親歷者、參與者、目擊者,因而作家本人與作品中的人物同處于戰爭環境,作品的題材、內容、形象完全來自戰爭一線,呈現出時代生活與英雄事件的本真狀態,寫的就是身邊人身邊事,具有強烈的現場感;作家的創作動機與作品的社會效果,都是為了直接服務抗戰、贏得抗戰,實現“文藝必須作為反納粹、反法西斯、反對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器而發揮它的作用” (郭沫若)。第一波作品奠定了抗戰題材兒童小說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基調,將愛國情懷、英雄本色、兒童情趣有機地融為一體,其藝術魅力至今依然深植孩子心田,同時產生了海娃、雨來那樣在百年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歷程中難以磨滅的藝術典型。

      “十七年”期間:“近距離”的觀照

      抗戰題材兒童小說創作的第二波熱潮出現于共和國成立后的“十七年”時期(1949-1966)。加強少年兒童的革命傳統教育,用愛國主義、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引領兒童,是這一時期兒童小說創作的主脈。抗戰題材的作品責無旁貸地發揮了這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為激勵當代兒童崇尚英雄、追求理想的形象讀本。

      第二波抗戰題材兒童小說的作者,他們在戰爭年代還是青少年,有的親歷過戰爭,也有的尚未成人,但對那場戰爭都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與感受。因而他們是“近距離”地觀察抗戰、回憶抗戰、敘述抗戰,所反映的人或事,有親歷、有目擊也有虛構,他們期待用自己的作品在潤澤新一代兒童的精神成長中發揮認識作用與教育作用。影響較大的作品有:徐光耀的《小兵張嘎》、胡奇的《小馬槍》、郭墟的《楊司令的少先隊》、王愿堅的《小游擊隊員》、楊朔的《雪花飄飄》、黎汝清的《三號瞭望哨》、王世鎮的《槍》、楊大群的《小礦工》、蕭平的《三月雪》、李伯寧的《鐵娃娃》、任大星的《野妹子》等。

      小兵張嘎是“十七年”抗戰兒童小說塑造的一個突出的典型形象。小說再現了抗日戰爭最殘酷年代冀中平原的斗爭場景,以“槍”為線索結構故事。從游擊隊老鐘叔送給張嘎一支木頭手槍始,到區隊長親自頒獎真槍終,中間經歷了嘎子愛槍、護槍、繳槍、藏槍、送槍等一系列事情,突出描寫了村公所遭遇戰、青紗帳伏擊戰與鬼不靈圍殲戰等三次對敵斗爭高潮。作品將人物放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正面描寫戰爭的艱苦性、復雜性,在運動中塑造了張嘎這樣一位既機智勇敢、敢愛敢恨,又頑皮不馴、野性十足、滿身“嘎”氣的少年英雄形象。真實可信的人物性格與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的故事情節,使小兵張嘎贏得了小讀者的廣泛喜愛。小說改編成電影后,更傳遍全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長大的那一代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小兵張嘎的。

      新世紀:“遠距離”的反思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抗戰題材兒童小說的創作以陳模描寫戰地“孩子劇團”的長篇小說《奇花》(1979)、王一地描寫膠東半島抗戰傳奇的長篇小說 《少年爆破隊》(1980)最為重要。兩位作者在少年時代都曾經歷了抗戰,陳模本身就是孩子劇團團員,王一地還當過兒童團長,因而他們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親歷性與現場感,是第二波抗戰兒童小說的延續。這以后,由于整個兒童文學小說創作的興趣與重點轉向校園小說、青春文學與動物小說,抗戰題材一度沉寂。進入新世紀,抗日戰爭再次進入兒童小說的創作視野,并奇跡般地出現了第三波熱潮。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創作第三波抗戰題材兒童小說的作家,全是“70后”、“80后”,他們生長在市場經濟的和平年代,那場戰爭早已成為歷史。他們只是從教科書、小說、影視以及長輩的口述中,才了解現代中國這樣一場血與火的戰爭。因而遠離歷史與戰爭的他們,一旦選擇抗戰作為表現對象,就必須克服“隔”和“疏”的矛盾。想象抗戰、詮釋抗戰、反思抗戰,就成了這一波小說的重要特點。主要作家作品有:薛濤以東北名將楊靖宇浴血抗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滿山打鬼子》《情報鳥》,毛蘆蘆以江南水鄉抗戰為背景的《柳啞子》《絕響》《小城花開》三部曲,殷健靈以上海灘“孤島”為背景的長篇小說《1937,少年夏之秋》,童喜喜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童話體小說《影之翼》,賴爾以皖南新四軍抗戰為背景的長篇穿越小說《我和爺爺是戰友》,李東華以山東半島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少年的榮耀》等。

      第三波抗戰題材兒童小說的年輕作者,為什么如此寄情于抗戰?鐘情于那一代戰爭環境長大的少年兒童?他們究竟要表現與表達什么?“80后”女作家賴爾在《我和爺爺是戰友》一書后記中的自白,可以代表第三波小說作家的心聲:“我在故事的假設中找到了許多值得當代孩子們思考的問題,同時在故事中體會到當代孩子們普遍缺乏的東西。”“讀到那個時代的價值,讀到一種成長的責任。”——試圖從抗日戰爭中尋找當代少年兒童“精神成人”的寶貴資源與進取動力,這就是第三波小說的價值取向與審美愿景。

      《我和爺爺是戰友》中兩位主人公——“90后”的高三學生李揚帆和林曉哲,正是身處解構經典、嘲笑英雄、顛覆理想、娛樂至死的所謂“后現代”語境中,因而缺失理想、信念與追求,迷茫、郁悶找不到北。但正是戰爭——當他們穿越到那一場偉大的民族抗戰,他們的靈魂經受了徹底的洗禮。兩個“90后”,一個成了抗日英雄,一個為國捐軀,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理想。整部小說刻畫了一幅氣壯山河的“紅色穿越”場景,賦予抗戰兒童小說以深刻感人的藝術力量。理想的重建與召喚,精神的砥礪與升華,民族下一代重新尋找英雄、追求崇高、鑄造精氣神的浩然之氣彌漫全書,這就是第三波抗戰題材兒童小說的重要價值與審美追求。

      2015:“烽火燎原”

      系列小說的集體登場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早在2014年4月,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長江少年兒童出版集團在北師大共同主辦了“烽火燎原原創少年小說筆會”,邀請張品成、張國龍、薛濤、牧鈴、肖顯志、李東華、汪月琀、韓青辰、劉東、毛云爾、趙華、毛蘆蘆等兒童文學中青年實力派作家,共商加強抗日戰爭題材原創少年小說的創作,倡揚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

      經過一年多的鍛造、打磨,“烽火燎原原創少年小說”首批八部作品終于集體登場。八位兒童文學作家,八部抗戰題材小說,跨越半個多世紀反思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在抗戰小說的題材內容、人物形象、敘事視角、藝術手法等方面,都作了新的突破與探索,意在引領當下少年兒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體現了新世紀抗戰題材兒童文學的藝術自覺。這八部長篇小說是:肖顯志的《天火》、張品成的《水巷口》、牧鈴的《少年戰俘營》、汪玥含的《大地歌聲》、王巨成的《看你們往哪里跑》、毛云爾的《走出野人山》、毛蘆蘆的《如菊如月》、趙華的《魔血》。

      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族參加的戰爭,既是全面抗戰也是全民抗戰,這一歷史事實在“烽火燎原系列”中有著生動的展現。八部作品依循史實,都在告訴小讀者們:這是一場全民的抗戰、全國的抗戰、全面的抗戰。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奮勇抵抗誓死保衛衢州(毛蘆蘆《如菊如月》),巧傳作戰信息擊敗進犯蘇北的日寇(汪玥含《大地歌聲》),國民政府組織的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孤軍抗敵,野人山大撤退歷盡磨難(毛云爾《走出野人山》)……八部小說把我們拉回到了那一個烽火硝煙、生死存亡、鳳凰涅槃的特殊年代。

      戰爭年代少年兒童的成長軌跡自然迥異于和平年代,但戰爭年代的少年兒童畢竟都一樣是孩子。如何從兒童自身的維度與現實生存環境刻畫抗戰兒童形象?八部小說在這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既堅持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統一,又努力探尋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合轍融合。這種“探索”主要體現在從兒童的角度看戰爭、寫戰爭、感悟戰爭,從天真爛漫的童心入手,分析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抗日的原因,刻畫他們對戰爭與敵人是如何一步步“理解”和“醒悟”的。世界文學“成長小說”的藝術理念,大致遵循作品主人公經歷“天真——受挫——迷惘——頓悟——長大成人”的敘述模式。用此尺度觀照,我們的抗戰題材兒童小說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長小說”?而且是一種更為“逼真”的成長小說,因為每一位主人公的成長,都面臨著血與火、生與死的抉擇與考驗。

      《大地歌聲》(汪玥含)中的二嘎起初是個小戲迷,經歷了朋友小順子一家的慘死后,開始意識到周遭環境的突變,毅然冒死幫地下工作者傳遞情報。瘋言瘋語、江湖氣十足的小叫花“黃毛”,曾在鬼子手下混吃混喝(肖顯志《天火》);受奴化教育影響的潘慶,一開始對宣揚武士道精神的教官還心生崇拜(張品成《水巷口》);牛正雄最初加入國軍時還當了“逃兵”(王巨成《看你們往哪里跑》)。但黃毛最珍視的朋友串紅慘遭日軍殺戮,他驚醒了;潘慶親歷日軍槍殺無辜的村民,他震怒了;牛正雄的家鄉被燒被屠,他不再害怕打仗了。家園的毀滅、親人的逝去,血淋淋的現實給幼小的心靈留下永遠的創傷,也因此讓少年們真正成長了起來,走上復仇之路。當然,促使少年成長的力量并不僅僅是“復仇”,更深層次的力量來源于每個民族骨子里所具有的熱愛和平、追求幸福的天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天性突出地轉化成為反法西斯精神。《少年戰俘營》中的劉胖是國軍孩子,爺爺被紅軍打死;龍云是紅軍后代,母親被國軍活埋。然而二人在日本法西斯的罪惡面前舍棄了“小我”之恨,一致堅定起對日寇的民族大恨。面對鬼子的利誘、分化、打壓、折磨,他們絕不投降,絕不屈服,最后攜起手來,勇敢地殺向敵寇,雙雙犧牲。這些少年的成長,是其反法西斯精神的覺醒;他們的擔當,也由此不僅具有民族大義,還具有了世界意義。

      烽火長明,警鐘長鳴

      70年過去了,在新世紀成長起來的一代少年兒童,雖然身處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但對于那一段中華民族的慘痛歷史,那一場席卷全球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戰爭,尤其是對于70年前處于戰爭年代的中國同齡孩子的生存狀況與精神面貌,今天的少年兒童又能知道多少呢?是否有被遺忘的危險?無論是戰爭年代“零距離”的接觸,還是“十七年”期間“近距離”的觀照,抑或是新世紀“遠距離”的反思,以及2015“烽火燎原”系列小說的集體登場,這些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作家,之所以要用兒童小說的藝術形式來直面抗戰、描寫抗戰、反思抗戰,并希望以他們的反思來感召與感染當下的少年兒童,其目的正是為了讓我們一起來面對這段歷史、反思這場全民族的抗戰,加倍地珍惜和平,不忘歷史,烽火長明,警鐘長鳴。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播放器|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99re这里只有精品6|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四区|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作者|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热精品人妻视频|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66|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搜索 | 一级做a爰黑人又硬又粗免费看51社区国产精品视 | 久久se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精品伊人久久香线蕉|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91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