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福順和楚軍紅創作的傳記文學《馮白駒和他的戰友們》近期出版。竊以為,此書的問世,是認真學習、領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創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成功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寶貴啟示。
啟示之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高揚地方的文化優勢,努力實現地方文化資源尤其是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最佳配置”。在這個過程中,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創作出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為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能源。海南有著獨特而豐厚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關于紅色娘子軍的故事,先有謝晉執導的電影《紅色娘子軍》一炮打響,后有成為經典的同名芭蕾舞劇50年久演不衰,“紅色娘子軍”成為海南的一張文化名片。而馮白駒和“瓊崖縱隊”堅持23年紅旗不倒的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實踐,卻長期未能為文藝作品所傳揚,因而也少為今人、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所知。瓊崖縱隊和馮白駒將軍的豐功偉績及其留給我們的精神資源,也就長期未能充分發揮育人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個講清楚”中強調,要講清楚自己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基本國情”。《馮白駒和他的戰友們》以獨特視角講清楚海南瓊崖地區的革命歷史傳統和紅色文化積淀,講清楚海南民族地區的民情民意,自覺認識到挖掘、傳播地方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的重要意義與價值。這種做法彌足珍貴,值得推廣。倘若各地都能如此自覺發掘地方文化優勢資源并努力創作,那么,不僅流行的雷同化、同質化、一窩蜂創作現象可有效遏制,而且百花齊放的局面當指日可待。
啟示之二,要善于發現紅色革命歷史與當今改革開放現實的精神通道,自覺做到“立足今天,為了明天,抒寫昨天”。《馮白駒和他的戰友們》寫的是歷史,卻深深觸動了今人精神的敏感帶。第一,該書以大量生動鮮活、沁人肺腑的事實證明:瓊崖縱隊“23年紅旗不倒”,根本動力是革命的理想信仰彌堅。人無信仰,生不如死;人有信仰,無堅不摧。這對于當今在市場經濟大潮下迷失方向滋生的“物欲橫流、功利至上”傾向,無疑極具警世作用和教育意義。第二,該書真實描寫了當年黎、苗同胞歷經艱辛尋找救星共產黨的故事,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中華民族大團結這一主題,這又無疑為我們今天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注入了強勁的歷史精神能源。第三,該書深刻展示了馮白駒將軍堅持從實際出發,扎根人民,依靠人民,“山不藏人人藏人”,與強敵周旋斗爭,終使“23年紅旗不倒”。這一思想路線與工作作風,至今仍是共產黨人的模范和榜樣,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