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梁平新作《深呼吸》《閱讀的姿勢》
詩人應具有擔當精神和人文情懷
詩人梁平近期出版詩集《深呼吸》和詩評集《閱讀的姿勢——當代詩歌批評札記》。這兩部著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梁平個人的階段性總結,其對詩歌藝術的思考、探索在這兩冊書中得以呈現。近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作協共同主辦的梁平新作《深呼吸》《閱讀的姿勢》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明仁、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呂汝倫、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葉延濱、《詩刊》常務副主編商震,以及張德明、邰筐、唐小林等80多位詩人、評論家與會研討。
詩集《深呼吸》收入詩人近年創作的百余首短詩,第一首《說文解字:蜀》道出了詩集的核心意象——落紅橋、龍泉驛、交子街、上清寺,這些獨屬成都的古街巷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意味,構建起一座城市的精神空間。與會者談到,《深呼吸》是梁平多年來詩歌寫作的一種延續,他在長詩創作中的擔當精神和人文情懷一以貫之,其中的思想底蘊、歷史文化內涵深深觸動了讀者的心靈。詩中對城市、人、自然的發現和抒寫,為人們帶去一種向上、向善的力量,這也給當下詩歌創作提出了一個問題:詩歌是否還需要高雅?是否需要引領人的精神走向崇高?梁平以他的創作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對自然環境、現實生活和人的情感世界有理性的思考和詩意的表達,就他本人而言還是希望詩在一定的高度上引領人心、保持文化格調和品位。
《閱讀的姿勢》則是梁平對詩歌的另一種觀察和表達,他對詩的熱愛與堅守從中可見一斑,正如他在序言中寫下的,“中國詩歌的元素在中國的土地上已經根深蒂固,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它就像‘幽靈’無處不在,在天空和大地上自由自在地飛翔,揮之不去”。與會者認為,這部評論集體現了作者兼具詩人、評論者和編輯的三重視野,由微觀的詩篇到宏觀的詩壇,其中不少篇章有深度、有見識、有角度。讀詩是讀技術,更是讀意境,境界才是詩人最應追求的。梁平關注詩學本體藝術,探究寫什么與怎樣寫的問題,希望詩人具有思想和藝術的擔當精神。其評析有理有據,是對當代詩歌現場的總結和反饋,也是他深入到生活最深處閱讀的姿勢和態度,他的詩意不僅包含在詩歌創作里,更蘊藏在詩歌評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