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如何才能在關注當下的同時,又能保持永恒的生命力?圍繞這個話題,“中國文學論壇”第13屆研討會,近日在天津舉行。來自京津的專家王彬、王久辛、王童、徐晨亮、岳南、臧策、劉瓊、周玉寧、秦嶺、周舒藝、郭超等與會。
有的專家認為當下性與恒定性既矛盾又統一。優秀的文學作品既應該具有當下性又應該具有恒定性,當下性首先是作家對時代的認知與把握,恒定性則是人類幾千年不變的傳統與文化精神,是一部文學作品的真諦與靈魂。現在的問題是,有些作家的思想深度不夠,生活與文化積累不足,對文學的領悟時常發生錯位。文學不僅僅是消費性的,文學更是文化與思想性的。還有的專家結合《平凡的世界》再度引起熱議的文學現象指出,小說不光要直面人生,直面苦難,還要給讀者提供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撐的那種溫暖,路遙的小說之所以再度回歸,就是因為身處物質世界的讀者普遍渴望的人文精神在回歸。路遙的小說,實際上鏈接了生活的根脈和一代人的心靈追求。如果家長給孩子們推薦路遙的小說,不但不會恐懼,而且心里踏實,這也是小說的力量所在。
與會專家還認為當下的作家對西方文學的學習,只學形式不學思考現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忽視了中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致使許多作家無法成為“自己”,也就無法克服時代的局限。作家要在借鑒西方小說技術的基礎上,花更多的精力學會借鑒西方文明,回過頭來感悟東方智慧,從而重新發現民族文學的魅力。有的則指出,當前小說模式化、模仿、跟風現象比較普遍,甚至連標題也大同小異。一些小說不僅陷入了某種套路,也很少有立得住的人物,缺乏力度和強度。與會者認為文學的吸引力在于文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咨詢爆炸的時代,當代小說缺少在題材、形式、想象力方面的吸引力。這方面,科幻小說具備優勢,它豐富了小說與現實的聯系。他同時聯系秦嶺的小說《女人和狐貍的一個上午》引起的熱議指出,同樣的題材,如果在現實中把握好人類永恒的共識,就能成為優秀的作品。有的與會者從文學傳播的角度來談文學的當下性,文學的當下性是一個現代的屬性,文學作品的當下性是先天存在的,與歷史與現實處境有關的,折射現實生活并反映了當下人的價值觀,文學的當下性包含對人基本的關懷。而文學的恒定性在于文學對思想精神生存的關照,并非作者自己可以選擇的。作家要堅守寫作的真心,摒棄寫作的功利心,寫出有溫度的作品。
還有與會者認為文學的當下性和恒定性是不會矛盾的。文學追求當下性是附著在時尚因素、現實效果以及時事影響之上的;而恒定性則意味著文學要回歸本心、初心。恒定性的追求就意味著要有定力,一個好作家要有定力,不可將初心淹沒。一部作品打動人一定要有靈魂,要有作者偉大靈魂的支撐,再與文學的當下性和恒定性相聯系,靈魂性介入才能使作品流傳下去。還有專家指出,當下性不應該被理解為固化的“當下”,它可以是一個瞬間、也可以是幾年或者相對更久的階段,現在普遍存在的跟風媚俗恰恰說明對當下性理解上的誤區。半個世紀以來,“十七年文學”到新世紀文學之間一浪高過一浪的否定和顛覆,是中國文學的悲哀。當下和歷史是辯證的統一,關注現實首先要鏈接歷史,這是恒定性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