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久麟教授是地道的重慶人,從小喜歡文學,尤其是詩歌、散文和傳記文學。1965年從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分配至四川外語學院任教。1976年底,剛剛粉碎禍國殃民的“四人幫”,他就接受重慶市委宣傳部門指定,為周總理抗戰時期的警衛副官廖其康撰寫了《隨衛敬愛的周副主席》一書,開始了他的傳記文學寫作與研究生涯。這之后,他在四川省委宣傳部和重慶市委宣傳部指導下,經過艱苦的采訪與寫作,出版了《陳毅青少年時期的故事》《羅世文傳》《少年羅世文》等多部傳記文學著作。20世紀90年代以后,鑒于中國傳記文學評論和研究的缺乏,郭久麟在總結自己傳記文學寫作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從事傳記文學研究,經過10多年的艱苦努力,先后出版了《傳記文學寫作論》《傳記文學寫作與鑒賞》《中國20世紀傳記文學史》三部傳記文學理論著作,字數在100萬字以上。久麟因其在傳記文學創作及研究方面的成就,被中國文壇及傳記學會同行稱為集傳記文學創作與研究于一身的雙棲型作家和學者。
2001年至2005年,作者在深入詳細采訪了與之相識相熟20多年的老作家雁翼之后,寫出了《雁翼傳》。
雁翼是河北館陶人,少年時參加八路軍,十五六歲就參加了共產黨。他在戰斗中多次負傷,是一位榮譽軍人、開國英豪。雁翼參軍前只讀過一年小學,但他在戰爭年代刻苦學習文化,愛上了文學。1949年隨劉鄧大軍到四川后更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并憑著他聰慧的天資和豐厚的生活積累,開始進行文學創作。1956年他舍棄較高的官職和優裕的生活條件,到西南文聯擔任專業作家。在那激情如火的年代,他努力深入工礦農村部隊,體驗生活,寫出了大量優秀作品,出版了多部詩集,成為20世紀60年代的著名詩人。十年劫難中,他被監禁,被批斗,被蹂躪,但他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熾熱信念沒有絲毫動搖,他矢志于文學創作的雄心壯志沒有絲毫動搖!“文革”結束后,他的創作激情猶如火山般迸發出來。他廢寢忘食,拼力寫作,在很短的時間內,為讀者奉獻出了表現廣大人民同“四人幫”斗爭的優秀電影《十月的風云》,深受觀眾歡迎,獲得多種大獎!這以后,他創作了詩歌、小說、散文、話劇等多種作品;主編過《四川文學》《星星》《文學報》《華人世界》等報紙刊物。在離休以后,他還舍棄天倫之樂,獨自一人到深圳特區,投入生活,體驗時代風云,寫出幾部新作;旋又獨闖京師,投入個人的積蓄,自費約請世界各國領袖撰寫歌頌和平與發展的詩歌和箴言,編輯出版了世界詩歌史上獨一無二的《世界和平圣詩》。
久麟同雁翼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在創作中結識。在隨后20多年的交往中,久麟越來越了解雁翼正直、善良、熱情、真誠的性格,也越來越敬重他頑強拼搏、奮力追求、熱愛學習、執著創作、不屈不撓的上進精神。這激發了久麟撰寫雁翼的傳記的動力。雁翼非常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也很尊重和了解久麟,覺得久麟是寫他的傳記的最佳人選,可以寫出他的人生軌跡和性格心靈,欣然接受了郭久麟的多次采訪,并為郭久麟提供了自己的全部著作,包括未發表的回憶錄等。雁翼為郭久麟講述了他的詳細的人生道程、創作甘苦和心路歷程。特別令郭久麟感動的是,雁翼還向他坦陳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曲折、成績和缺點,乃至感情上的波瀾和曲折。他希望久麟寫出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鮮活獨特的傳主。在深入采訪、認真閱讀和反復思考之后,在真正認識和理解了雁翼之后,郭久麟開始了構思和寫作。郭久麟以小說講故事的手法,用散文優美流暢的語言,用詩歌的抒情、議論和意境營造,來塑造一位真實的雁翼。作者以雁翼經歷過的一串串精彩、動人的故事,結合當時的環境和人物,融合著作者的抒情和議論,講述雁翼從一個只讀過一年小學的小八路成長為出版70多部著作、在海內外都頗有影響的著名詩人、作家的傳奇經歷。作者在表現雁翼波瀾壯闊、曲折豐富的人生歷程時,緊緊抓住雁翼之所以能從半文盲成長為海內外都有一定名氣的詩人的原因——淳樸的父老鄉親的哺育,部隊熔爐的陶冶,以及他對文學事業的摯愛和他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傳記通過雁翼在農村接受農村文化的濡染,在部隊刻苦學文化、讀名著,調入西南文聯后不發工資也要當專業作家,在“文革”中慘遭逮捕、關押、批斗卻矢志不忘文學創作,直到離休之后、70多歲之后,依然堅持從事文學創作的動人事跡,充分顯示了他獻身于崇高的文學事業的精神和堅毅頑強的性格。
《雁翼傳》圍繞雁翼的人生足跡,充分展現了形成雁翼的性格、人格的家族的、家庭的、環境的、社會的以至時代的深刻原因,并進而深入探討了雁翼個人與時代、社會的關系。
《雁翼傳》寫到,雁翼是孔子的高足顏淵的后代,他們家族每年都要祭祀顏淵,爺爺在祭祀時都要給后代講述顏淵清貧、廉潔、堅韌、曠達的人生故事和性格特點。這對雁翼的性格,無疑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雁翼的母親在艱難困苦中耕田織布,艱辛勞作,撐持家庭,養育兒子,其堅強好勝、獨立倔強的品格更對雁翼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進入革命隊伍之后,那些同他年齡不相上下的小八路對他的幫助和影響,部隊各級干部的言傳身教,革命群眾的關懷和支持,使雁翼很早就加入共產黨,逐步走向成熟。
但是,作者也并沒有把革命部隊和新社會寫得十全十美,而是在充分肯定正面力量的同時,客觀地、如實地寫出了部隊和文藝界的極左思想和少數人對雁翼的傷害和影響。傳記深入地、尖銳地、真實地寫出了雁翼在“文革”中的慘痛遭遇和稀奇古怪的見聞,大膽地、血淋淋地展示了“文革”的荒誕、丑惡和血腥,刻畫了眾多無恥而丑惡的嘴臉,寫出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光彩照人的靈魂,表現了廣大人民對“文革”的懷疑、憤慨和抵制。這就增加了這部傳記的深度、廣度和厚度,給人蕩氣回腸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