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主辦、湖北大學文學院承辦的“文學新變與文化自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年會(2014)”在武漢舉行。來自海內外的300余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與會,共同研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在當下語境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出路。張炯、白燁、方方、孟繁華、於可訓、陳曉明、陳福民、賀紹俊、張清華等專家學者作了發言。
此次年會恰逢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學習了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為應該認真貫徹講話精神,做好文學研究工作。與會代表圍繞變動的社會與文學發展、莫言的文學創作及當代文學評獎機制、新媒體文學與文化產業、中國各地域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當代文學經典與熱點問題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發表了許多有建設性的觀點。年會期間還舉行了第十四屆中國當代文學優秀成果獎頒獎儀式,對過去兩年的研究成果進行了集中檢閱。
在會上,有的代表提出了“失去青春的中國文學”這一現象,認為上世紀90年代以后,嚴肅文學領域的青春形象逐漸模糊甚至退隱,與文化消費領域中狂歡的青春面貌形成鮮明比照。重建當下中國的文學青春形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文學要重新與青年建立起應有的關系,首先要塑造與這個時代青年生活有關的青春形象。而文學史為我們提供的有效經驗,仍然沒有成為過去。
與會者還提出了文學批評的倫理問題,指出當下有的批評家不從文本出發就發出苛酷批評的現象,正是缺乏真誠心態的表現。我們要提倡說真話、講道理,呼喚真誠的文學批評。
當下的文學生態系統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不僅文學的外部環境變了,文學創作本身在日趨多元豐富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大家談到,要辯證理解文化自信的問題。文化自信并不意味著文化自大。當下中國作家正在向民族傳統敘事回歸,這正是中國作家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現。
有些學者提出了“藝術何為”的問題,指出當前正值社會轉型期,讀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這對文學藝術的創作與普及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