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精辟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哪些堪稱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呢?忠孝節義,禮智仁義信。用習總書記的話來說,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為政以德、政者正也”,“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知行合一”,“集思廣益、博施眾利”,“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清廉從政、勤勉奉公”,“儉約自守、力戒奢華”,“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等等。這些思想文化中蘊含著深邃的哲學精神、豐富的歷史智慧、高尚的人文精神、精湛的教化思想和代代相傳的道德理念,可以為當代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構建和諧生態提供有益啟迪,也足以為我們治國理政、進行道德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時下,文藝工作者在創作實踐中,應當珍視和發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自覺“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作出一大批“以文化人”的優秀作品。譬如新近晉京演出的閩劇《貶官記》《蘭花賦》、莆仙戲《葉李娘》、薌劇(歌仔戲)《保嬰記》、高甲戲《阿搭嫂》和提線木偶劇《趙氏孤兒》等多臺地方戲曲,在藝壇興起了一股發人深思的“福建戲曲旋風”,其真諦便在注重發掘中華傳統戲曲文化中蘊含的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并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經驗,彌足珍貴,值得推廣。
與此相反,我們也看到少數作品中確有以盲目西化后的“轉基因”冒充文化基因還美其名曰“創新”的現象。比如,有人搬用西方“人性深度”解構中國古典戲曲經典《趙氏孤兒》,以所謂孤兒驚嘆“我殺了義父(奸賊屠岸賈)豈不真成了孤兒”顛覆了原著“忠”戰勝“奸”的中華文化基因。還有人竟把“三國演義”改成了“二國演義”,胡編曹操兵發八十三萬攻打東吳乃是為了爭奪小喬,而小喬親駛小舟投向曹營居然就化解了一場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赤壁之戰。這完全把以劉備、諸葛亮為代表的蜀國一方置之不顧,《三國演義》的歷史哲學文化基因在這里蕩然無存。此類冠以“創新”旗號去冒充、置換乃至顛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創作時髦,還可以舉出一些。須知,解構經典,戲說歷史,以“轉基因”冒充“優秀文化基因”,危害極大。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大廈,是憑借其優秀的文化基因和代代相傳的經典作品及其作家藝術家為支柱搭建起來的,倘若容忍“轉基因”流行和顛覆經典漫延,那么支柱的拆卸勢必導致大廈的坍塌,中華民族將失去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能力。
惟其如此,要百倍珍惜優秀文化基因,警惕盲目西化的“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