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文學批評未來發展的瞻望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4年10月13日07:27 王先霈

      ●中國有深厚的文學傳統,也有久遠的文學批評傳統,早已形成自己的術語體系

      ●圓形批評是一種文學批評觀念、文學批評理想、文學批評原則,它鼓勵文學批評的多樣化,鼓勵多種文學批評之間的互諧

      ●圓形批評既要避免瑣碎的、機械的、程式化的分析,也要避免籠統的、模棱兩可的、缺乏根據和證明的論斷  

      文學批評未來發展的瞻望

      □王先霈

      世界上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理論,在對問題的關注方面和對象的把握方面,是有彼此接近和交切之點的

      任何一種視角下的文學批評,不論它如何地風行一時,都只是文學批評整體的一個因子,文學批評的總體是由各個世代、各個文化群體(民族、國家)、各個學派、各個批評家的具體形態的文學批評所構成的,文學批評的總體遠遠大于某一學派的文學批評。20世紀,歐美有許多的文學批評學派,它們分別主張和實際運用某一種視角;在東方國家,也曾經有過批評視角較為單調的時期。學習文學批評,一是要承認它們的多樣性,二是要認識它們的差異性。文學的天地是這樣廣闊,文學批評的天地是這樣廣闊,沒有任何一種視角可以排斥、取消其他視角而長期地獨自稱霸。既然是多樣共存,它們就必定有共通之處古代與現代、中國與西方、注重形式的與注重內容的,各種文學批評總會有其交切點,又總會有其差異處。認清了共同的背景或基礎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差異,看清了差異才能更深入更透徹地領悟共通之處。在我們看來,只要稱得上是文學批評,其共通之處首先就是對于“文學性”的承認和尊重。既然稱為文學批評,就不能否認對象的文學性,就要對文學性作出自己的理解,并將這種理解貫徹到對作品的評價之中。世界上的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理論,在對問題的關注方面和對象的把握方面,是有彼此接近和交切之點的。所以,不應當把不同的文學批評學派截然對立起來,更不能把不同的文學批評視角截然對立起來。一般說來,凡是能夠在較長時間較廣的范圍產生影響的批評學派,都是對“文學性”作出自己獨特理解,在不同程度上觸及文學本體的某一側面的。就拿近代以前中國的文學批評與西方的文學批評來說,前者偏重于使用描述方法,傳達評論者對于文學性的體驗,以喚起欣賞者的體驗;后者偏重于使用論證的方法,表明評論者對于文學性的見解,以說服閱讀者接受這一見解。事實證明,能夠長久感動一個民族的傳世作品,也能感動其他民族的欣賞者;圍繞一民族文學作品言說的文學批評,往往也能對圍繞別一民族的言說有啟迪參照的作用。到了18、19世紀,到了今天,文學成為世界文學,文學越來越凸現出世界性,各種視角的文學批評的共存、互補和交融,也就是必然的和必要的了。

      20世紀文學批評行進的路線像是畫了一個大的弧線,在這個世紀開頭的那兩三個10年,從俄國形式主義文學批評到英美新批評等眾多文學批評學派,以一種叛逆的姿態把文學批評從“外部”研究轉向“內部”研究,主張文學批評只應指向文學、文本,而完全不要考慮作者的意圖,更不要考慮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作品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到了最后的兩個10年,從女權主義文學批評到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后殖民主義文學批評等若干學派,則又力主將文學話語同政治、經濟、歷史話語聯系起來研究,針對著前面那種向內的主張,表現出一種向“外部”研究回歸的態勢。另外,20世紀文學批評曾有所謂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潮流,印象主義文學批評、心理分析文學批評、存在主義文學批評、解釋學文學批評等屬于人文主義,語義學文學批評、結構主義文學批評等屬于科學主義。兩大潮流的區別與對立在20世紀前期甚為明顯,而在60年代以后,融合與相互滲透的趨向則逐漸抬頭。

      其實,在20世紀的各個階段,就世界范圍來說,并不存在某一種文學批評學派一家獨尊、獨個壟斷的情況,而一直是各種文學觀念相異乃至相反的文學批評學派共生共存,相互辨難、相互競爭、相互修正和相互補充。即使單就歐美國家而言,情況也大體如此。不過,某一段時間里,某個學派聲音較為響亮、影響較大而已。仔細研究可以發現,就學派而言,存在時間較長、理論上自成系統、影響較大并且成績較為顯著的,它們在形成和發展中,都是后來的主張與自己最初的宣言有所變化,都是或多或少吸收了其他學派的觀點或方法。缺乏吸收他人成果的意愿和能力的批評學派和批評家,一般難成大氣候。恰如韓愈在《讀〈墨子〉》中所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1946年布魯克斯覺得有必要著文為新批評辯護,他說,“(新)批評與正統研究在原則上并非格格不入,而是相輔相成”,它們完全能夠在“完美的批評家身上理想地融為一體”。這個學派的幾位批評家,如肯尼斯·伯克以及燕卜蓀,吸收了精神分析,甚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某些觀點和方法。而今天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比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顯然是極大地豐富了,它吸收了現代多種文學批評學派的有益因素。

      我們在以開放的心態追蹤國外文學批評的最新進展的時候,絕不應該忽略了開掘自己的文學批評傳統

      中國文學批評在20世紀五六十至70年代,出現過貧乏和困窘,那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而在20世紀前期、后期,中國文學批評曾經較多地向國外借鑒,這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其中多次出現過把在別種文化土壤中生成的文學批評理論與方法簡單照搬到中國的現象,較少產生有明確理論主張和成功批評實踐的穩定的本土文學批評學派。進入21世紀,文學批評的民族性,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大問題。中華民族有自己的審美心理特色,中國有深厚的文學傳統,也有久遠的文學批評傳統。這種傳統要略言之,有以下幾項特點:第一,中國歷來的文學批評理論重視主體的作用,包括文學創作主體和文學欣賞主體的作用。批評家在閱讀作品時,要顧及作家的全人格,每每“想見其為人”,要求“讀其書而知其人”。中國文學批評理論還要求批評家能夠充分發揮主動性,做到“知音”、“會心”;承認批評家有權對作品作出獨立的不同于作者意圖的闡釋。第二,中國文學批評重視以文學欣賞為前提,重視從敏銳的感性體悟中提煉出理性判斷,強調“辨味”,往往還格外強調追索文字之外、表層內容之外的意味,即味外之味。同時,基于漢字、漢語的特點,中國文學批評有大量關于聲韻和修辭的分析,引導讀者領會作品的語言形式美。第三,中國古人講究文學批評文本的文采,有些文學批評著作成為廣受歡迎的美文。第四,中國文學批評早已形成自己的術語體系,這些術語往往能傳達漢語文學的獨有神韻和中國人審美心理的特點。以上,都是我們極有價值的資源。我們在以開放的心態追蹤國外文學批評的最新進展的時候,絕不應該忽略了開掘自己的文學批評傳統。

      自從文學批評成為獨立的精神生產部門以來,文學批評都有專業與非專業之分。文學批評的主體,有的人以此為其精神勞作的主要方式,有的人則只是偶一為之;文學批評的受體,有的是設定為專門家,有的是設定為數量龐大的一般讀者。在未來的年代,為大眾而作的文學批評、非專業人士所寫的文學批評,會有越來越蓬勃的生命力。用新技術武裝的新聞傳播媒體,將學院外的文學批評納入它們的軌道,促進了文學批評的大眾化。大眾文學批評要求趣味性,要求信息的及時和密集。它能夠從龐雜紛繁的出版物中為普通讀者找到確有價值的文學作品,找到他們所需要和喜歡的文學作品,能夠用有吸引力的文筆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能夠在諸多標準并存的情況下有說服力地向讀者提供自己的判斷,指出作品的長處和短處所在,激發讀者的思考。專業的文學批評同大眾的文學批評并沒有截然的界限,大眾文學批評要有專業的文學批評作后盾,以保持其鮮活的思想資源,避免流于淺薄;專業文學批評要有大眾文學批評的傳輸,以保持與社會的緊密聯系,產生深刻的巨大的影響。

      20世紀文學批評的許多學派是借助于外學科的理論建立起來的,諸如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乃至若干自然科學學科,文學批評都曾經從它們那里或借用基本構架,或借用術語,或借用方法。如果說,在很長的時間里,文學批評只是借貸,只是引進,那么,這種情況已經有了改變。美國的拉爾夫·科恩在他主編的《文學理論的未來》的序言中指出,文學理論使精神分析理論形成了一些新觀點,文學理論向歷史理論提出了新問題,“文學理論的各個組成部分通過不同的學科像蛛網一樣擴散開來,成為一種闡釋的指南、貫通性的源泉、分析的基礎”。比之于許多專門學科的理論,文學更廣泛、更經常地保持與大眾的交流,這就可能促使文學理論提高其實踐性品格,而文學批評又處于更活躍的前沿。文學批評為其他學科提供創新的動力和啟示,為其他學科理論的新建構提供坐標,是有可能的。當然,這還只是可能,要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還需要艱巨的努力。

      今天,科學技術正以人們以前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和將要繼續發生深刻的、廣泛的變化。文學活動在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學作品的載體,文學傳播和文學接受的途徑與方式,文學作品的形態、類別和樣式,文學與紀實類文體(如新聞、傳記、歷史著作等)的關系,也都已經并且將要繼續發生變化。因此,可以斷言,未來的文學批評必然還要發生比之20世紀更加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如果說,在20世紀文學批評突出地表現出多元分化的趨勢,那么,21世紀,首先是21世紀前期和中期,將有更多的人進一步追求文學批評的多元中的互諧。

      我們理想的文學批評,是融合感悟與理性,融合社會歷史的考察與審美估量的

      現代社會里人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樣,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往頻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以及它們和文學藝術之間相互影響加快和增大。即使在一個國家內,所有的人們都接受和運用單一的文學批評理論與單一的文學批評方法是很罕見了。文學批評的多元化是文學的進步和繁榮的結果,也是文學進步和繁榮的標志。文學活動,包括作家創作及其成果,讀者接受,對文學的評價、研究,都是和主體的個性緊密相連;現代人日益重視和珍視個性,因而,文學活動就極為紛繁復雜。對文學可以而且需要從許許多多很不相同的角度去審視。拿文學作品來說,從它展示的社會生活內容、它所體現的意識形態傾向,到句式、詞匯、韻律等語言形式,都值得作專門的深入的精細的考察探究。各個文學批評學派在這些方面各有其長處,各有其弱點乃至盲點。所以,它們才各有其獨立存在的必要,不能用一種取代和排斥其他各種文學批評學派。

      另一方面,20世紀不少文學批評學派所選取的角度的特殊化,有時也造成有意或無意的片面性,其后果之一是文學批評審美性的淡化以至缺失。文學批評在有些研究者那里,變得像是精神分析醫生的病案,社會學家的統計報告。在現代西方文學批評中,不難碰見這樣的現象——文學批評套用某種模式,運用某種模型,對文學作品作了長篇大論的非常技術化的分析,很完整,很細致,自圓其說,可是,對于作品的文學性、審美性竟然不置一詞,沒有涉及、也沒有打算涉及所評論的作品美還是不美和它何以美或何以不美的問題。文學批評變成了漠視文學性的批評,變成了非文學的批評。同時,各個文學批評學派的各個批評家總是樂于造出個人的術語組、術語群,自己賦予它們特殊的含義。國外有的知名學者抱怨,文學批評家“已不能稱之為批評家,而成了一個為某種晦澀艱奧的哲學發布神諭的人”。這又使批評家之間的正常交流變得困難,更不要說批評家同社會上眾多文學接受者之間的交流了。

      我們理想中的文學批評,是以審美為中心的,是以文學創作者和社會上大多數文學接受者為對象的,是為著有助于文學創作者藝術思維品格和效率的提高,是為著有助于文學作品接受者審美觀照中快感的強化和深化的。我們理想的文學批評,是融合感悟與理性,融合社會歷史的考察與審美估量的。這樣的文學批評,我們稱為圓形批評。它既要避免瑣碎的、機械的、程式化的分析,也要避免籠統的、模棱兩可的、缺乏根據和證明的論斷。它確認文學的審美本性,確認文學批評思維的全面與批評視角的獨特的統一。它在承認優秀文學作品意義之不可窮盡的前提下,確認文學批評對作品意義闡釋的可能性;在承認多種闡釋并存的合理與必要的前提下,確認相對于作品的客觀意義而言,各種闡釋之間有正誤、深淺之別。它肯定在多種層次上共同美的存在,肯定文學欣賞中審美快感分享的可能性,格外重視文學批評向讀者傳遞文學作品所含有的美感和激發讀者在欣賞中再創造的職能。

      圓形批評是一種文學批評觀念、文學批評理想、文學批評原則,它鼓勵文學批評的多樣化,鼓勵多種文學批評之間的互諧。一個文學批評學派、一種文學批評方法,是文學批評歷時發展的螺旋和共時并存的圓圈上的一個點、一段弧。當批評家從這一個切入點進入的時候,他意識到還有其他切入點可供別人選擇。文學批評的“圓形”性質,可以體現在某個批評文本中間,可以體現在某一批評主體身上,也可以體現在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學批評的整體中間。每一個點、每一段弧是獨特的,整個圓是連貫的、渾然整體。我們期望的,就是這樣無限豐富的圓形文學批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laowang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牛牛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着 |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麻豆 |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av蓝导航精品导航|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a不卡片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 伊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七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72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99在线观看精品| 99re热精品这里精品| 久9久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9香蕉国产|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亜洲毛片|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拍拍| chinese精品男同志浪小辉| 五月天婷婷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岛国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黄页在线播放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