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與下山:徐皓峰的武俠鏡像》出版
于江湖中見事態人情
自2013年1月起,人民文學出版社相繼推出了徐皓峰的六部作品。其中,非虛構作品《逝去的武林》《高術莫用》《武人琴音》是徐皓峰長期走訪唐維祿、尚云祥、薛顛三位上世紀30年代形意拳宗師,在此基礎上整理出的口述紀實作品。長篇小說《武士會》《道士下山》分別描寫了清末民間武人李尊吾、上世紀30年代一位小道士的傳奇江湖人生。短篇小說集《刀背藏身》包括六部作品,以電影剪輯式的明快節奏,完成了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社會的文學想象。
6月29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世紀伙伴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藏身與下山:徐皓峰的武俠鏡像》新書沙龍在京舉行。李敬澤、止庵、史航、張譯等就徐皓峰的作品展開對話。李敬澤談到,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傳統中充滿了對人世間的情誼和人世經驗的充分共享,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中國小說逐漸走向知識分子化,古典小說中的“江湖氣”逐漸消失了。而徐皓峰的武俠小說保留了古典小說中對人情與江湖的想象,其中習武之人及其生活的世界,充分體現了人世間的情誼,體現了悠長的歲月中那些習焉不察卻又不言自明的東西。史航認為,徐皓峰的小說不僅滋養了讀者的想象,更激起了人們對陌生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他小說描寫的是一個江湖,從中卻可以見到世態人情。止庵將武俠小說分為三個層次:描寫武林規矩、描寫武術技法、描寫武俠精神。他認為,徐皓峰的作品在這三個層面上都有所拓展,他小說中的江湖與江湖人是真實可信的,而不是完全存在于想象中的、被神話的。
徐皓峰的作品將司馬遷以來、經唐宋傳奇至近代平江不肖生等人到金庸、古龍的中國獨有的武俠文學傳統,加入了實證和史傳等新元素,既承續了傳統武俠小說的傳奇性,又融合了武學知識體系,以豐富的細節、真實的歷史背景呈現了武人特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