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寫詩20年,應該說對詩歌有所體認,但詩歌究竟為何物,則所知依舊甚少,甚至對“詩人”這一古老而神圣的名號頗感惶恐,不敢輕易戴在自己渺小的頭上。更多情況下,我更愿意認為自己就是詩歌這一古老手藝并不高明的練習者,僅此而已。
我特別相信里爾克如此的言說是發自肺腑,是誠實的。他說:“一個人應該耐心等待,應該在整個的一生中積累各種感受和歡愉,而且如果生命夠長的話,那么,在生命最后的歲月里,他也許能夠寫出十行好詩來。因為詩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只是簡單的情感(情感,我們已經擁有得足夠多了);詩更多的是經驗。”詩歌即是經驗,這大概就是里爾克的“詩歌觀”了吧。
在這里,里爾克不無悲觀,但很堅定地認為,詩歌絕非廉價泛濫的情感,詩歌是經驗,是漫長而紛繁復雜的經驗。如此,詩歌是需要在悠長而綿密的年歲中虔誠積累、耐心期候的。詩歌不可一蹴而就,不可草草了事,到情感為止;詩歌有著遼闊而深邃的空間和遠方,需要深思熟慮、再三斟酌、精益求精。如此,也只有如此,詩歌才有可能“大駕光臨”。
多年來的詩歌寫作練習不斷地驗證著里爾克苦口婆心的勸說是可信的,并非故弄玄虛。詩歌既然是經驗,那詩人就是經驗勇敢的歷練者、敏銳的發現者和不倦的積累者。不僅如此,更重要的,詩人是經驗大膽的創造者。所謂經驗,人人皆可擁有,但那還遠遠不是詩,它還沒有經過詩人們煉金術般的高級處理,是璞玉渾金,而非“金玉”本身。此時,詩人的手藝就顯得如此至關重要。看哪,他們要在爛石頭堆里發現并提取“金玉”,還要精心構思、精準雕琢、精細打磨,創造出一件件美妙絕倫的藝術品。世間本無現成的金器玉器,世間也本無先天的經驗和詩歌,經驗或者詩都是詩人們經過千辛萬苦的創造性勞動而獲取的寶貴的“金玉良言”。
我曾經這樣理解詩歌:詩歌是“無中生有”的產物,詩人從事的事業就是“無中生有”的事業,顯然,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創造。緣此,真正的詩人和詩歌都是非常稀有珍貴的,因為詩人寫詩的行為極其類似“造物主”驚心動魄的“創世工程”:一切從零開始,一切需要造創出來,并一一道說命名。也因此,真正具有創造性的詩人和詩歌都是偉大的。
對于一個在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封閉而孤絕地寫作著的人,我所擁有的經驗顯然同其他地域中的詩歌書寫者大為迥異。這里廣袤、浩瀚、博大,氣勢非凡,但也更加荒涼、閉塞、孤獨,空空如也。寫什么及怎樣寫的問題,也即內容和形式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每每如此,我便會打開那些燦如星辰的經典。它們有時會告知一些管用的經驗,我欣喜欲狂,但更多時候,我卻一無所獲、悵然若失。因為各個書寫者所處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有著很大差異,我們每天耳聞目睹的信息,乃至呼吸的空氣、做的夢,都是不一樣的,怎么能生吞活剝他者的經驗呢?顯然是不能的。那就得腳踏高原蒼莽荒涼的大地,頭頂高原寧靜寂寞的藍天,一步一步跋涉探險而前,挖掘積累經驗,創造并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鮮活經驗,找到適合于這片山川大地,也適合于自己稟賦氣質的形式和語言。惟有如此,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寫作。
有詩人說,是俄羅斯大地一把抓住了葉賽寧,讓他為俄羅斯大地深情歌唱。葉賽寧就是俄羅斯大地優質的喉嗓和嘴唇,沒有夜鶯般美妙歌唱的葉賽寧,俄羅斯大地就會黯然失色。詩人昌耀說:“我是風雨雷電合乎邏輯的選擇”,“詩人本是歲月有意孕成的琴鍵”。青藏高原一把抓住昌耀,讓他唱出了美麗的歌曲。在他的杰出歌唱之后,還會抓住誰呢?我,或者你,會是她中意匹配的“選民”嗎?那是不得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