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的憂郁
白石一文《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20年前,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出現曾讓中國讀者為之驚艷。在世紀之交的中國,這本書以及以此為代表的日本文學曾一度成為白領、小資津津樂道的話題,書中對愛情、對性、對生命、對人生的理解幾乎顛覆了彼時中國讀者的一切想象。
與村上春樹在日本本土和海外的迅速走紅相比,1958年出生的白石一文對中國讀者來說,似乎還有些陌生!段倚闹猩形幢缐牡牟糠帧(上海人民出版社)是譯介到中國大陸的首部白石一文的作品,小說故事并不復雜,東京某家出版社的編輯松原直人幼年時被父親遺棄,母親先后周旋于多個男人之間,對他亦缺乏關愛。成年后的直人收入頗豐,卻常常有著異于常人的想法,他不僅疏遠親人、不相信愛情,甚至對生命和生活本身也充滿懷疑。也許正是這樣奇特的想法引發了小說中多位女性對直人的好感:家境富足、欲壑難填的大西昭子,艱難地獨自經營酒吧的單身母親朋美,年輕貌美、善解人意的枝里子。不過,周旋在這幾個女人之中的直人非但沒有得到滿足,反而自始至終都感到一種徹骨的孤獨,與他的朋友小仄、雷太一樣,直人對眼前的一切充滿厭棄,找不到生活的動力和熱情。在渴望與抗拒之間,直人以叛逆的姿態抵抗著來自外部的傷害。
當然,白石一文的野心絕不只是講述一個充滿糾葛的愛欲故事。小說中的松原直人是典型的現代都市人,表面上看,他在外形、學歷、收入等方面都頗令人羨慕,但他的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秘密和傷痕。直人與3位女性的交往明確體現了現代都市人的通病——對親密關系的恐懼。直人相信自己大學德語老師曾經說的:“女人的身體是寶物,身體之外的部分卻令人厭惡,因此,為了那寶物得忍受其他厭惡的部分,就是所謂的交往”。小說中的枝里子性格溫柔、外形姣好,是完美的交往對象,而當她提出希望帶直人去見自己的父母時,直人卻“心想別開玩笑了”,并以“我完全不相信家庭這種東西”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一方面享受著枝里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心中充滿了安穩的感受,把一切交付予她”;另一方面又覺得跟她“是不同世界的人”,因此在相處中時常感到壓力,甚至數次產生逃離這段關系的念頭。相反,在與大西昭子的交往中,直人卻輕松得多。對于富有而寂寞的大西夫人而言,直人不過是用來滿足欲望的性伙伴;對于直人來說,與大西昭子的交往,確保了他可以持續支付母親的高額醫療費用。這種關系簡單而赤裸,因此反而讓直人放下了防備,大西夫人也成了惟一了解直人的身世和他母親病危消息的人。小說中,親密的關系讓直人產生了逃離與疏遠念頭,而遠離情感瓜葛的利益/性交易卻讓他可以敞開心扉,委以信任。這是松原直人身上明顯的人格缺陷,也是現代都市人的通病。
貧窮而缺乏關愛的童年是直人一生難以拂去的陰影,成年后的他雖然獨自承擔了母親的高額醫療費,卻始終不愿回家探望,以此避免與母親和妹妹的相聚。然而,對于單身母親朋美的兒子拓也,直人卻有著近乎父愛式的關懷和照顧,他不僅常常探望拓也,帶拓也出去郊游,更在朋美手足無措時承擔起救治拓也的任務,這一切,都超越了拓也真正的父親樸一功。更為吊詭的是,直人做這一切完全不是為了接近拓也的母親朋美,他“談起朋美的事情時,偶爾會有那種與我何干的冷漠表情,可是一談起拓也,老是一臉認真”。也許是拓也缺失的父愛和殘缺的童年讓直人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樣子,外表冷漠、玩世不恭的他只有在拓也面前才真正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愛憎分明的人,也只有在與拓也的相處中,他才完整地暴露了自己“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
早在兩百多年前,美國作家埃德加·愛倫·坡就以他天才的智慧創造了一種新的偵探小說,在他的偵探小說中,主角不僅持續尋找謎底,更是以一個局外人的雙眼不斷地冷眼觀察著這個世界。通過偵探的雙眼,愛倫·坡發現了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嘮叨病、疑心病、孤獨病。現代人的精神疾病來自恐懼和不安,這種恐懼來自對陌生世界的好奇、對自我存在的懷疑和對親密關系的不信任。在白石一文的《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中,不僅是松原直人,大西昭子、朋美、枝里子、雷太等都面對著相似的精神困境。小說最后,雷太殺死了時任首相宇田川敬一郎,在供詞中,雷太說:“我沒想過要改變這個社會,也不覺得這個人(宇田川首相)搞爛了日本什么的,因為我對政治沒興趣,也不?磮蠹、新聞,但是,總覺得首相好像很偉大的樣子,不過,如果跟我一起死掉的話,世界也不會有什么改變吧,我只是想告訴各位如此的道理吧……總之,趕快判我死刑之類的吧!因為要我自己死,我可是超級不拿手的。”
小說中作者不斷探究存在的意義與死亡的可能性,主角直人多次向自己發問,“我對于如此的生活壓根兒沒有感到愉悅,但我又為什么繼續活著呢?”“為什么自己不自殺呢?”“你是真的不想死嗎?如果是的話,理由是什么呢?”……而小仄也與他面臨著相同的困擾,直人與小仄5年后再相遇時曾向她提問:“你啊,是想死嗎?”小仄如實回答:“我不知道!睂τ谛≌f中的直人或者說對于作者白石一文來說,死亡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呼吸停止、心臟停跳,他們更關注生的必要性與死的可能性。對此,直人有一套自己的哲理,他認為自己對生厭惡、對死犯難的原因是:“如同自己沒有權利和資格剝奪他人的生命一樣,只不過沒有剝奪自己生命的權利和資格而已”,“既沒有恣意了結自己生命的權利,更不會有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利,人并非生存,而僅只是被迫生存”。
從這個角度看,雷太的行動幾乎成為這一理論的確鑿證據。當雷太下定決心刺殺首相時,他就已經清楚地知道,死亡對他來說已經是在劫難逃。刺殺行動完成之后,雷太知道自己大限已到,他時刻都向往著死亡,希望別人盡快動手了結自己。然而,他既然有如此大的勇氣面對死亡,卻為何沒有勇氣自己動手結束這難以預期的等待呢?對生存的漠視構成了他們面對死亡時的虛無主義,然而對于死亡,人類總還是無知的。死亡的瞬間、死后的世界對于人類來說無疑是陌生的,這也就是人類不斷地思考生與死的關系,不斷地向死亡發問的原因。正如直人所想,人們缺乏的是自我了結的勇氣和權力,因此,借由法律之手了結自己的生命,似乎就是合情合理的吧?小說中的直人、雷太、小仄等都對死亡有著超常的思考,這是一群同病相憐、卻又無法相互取暖的“向死而生”的人。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是典型的都市小說,書中所描摹的人的處境與心理、精神問題都是典型的都市人的寫照,F代都市的發展逐漸解決了物質貧乏的問題,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逐漸擺脫了物質匱乏的困擾,轉而思考精神層面、哲學層面的問題。真正意義上的都市文學探討的從來不是生存,而是存在,也就是說,他們探尋的是精神層面,或者說是哲學層面的問題。正如書中所說,“人的存在,如果拿竹篩徹底過濾掉所有終會消逝的東西,像是青春、美貌、愛情、情感、富貴、地位、世間的能力等,所剩的骨子里就只有人類共通的老、病、死”。在死亡面前,無論你生活在如何優越的環境中,無論你身邊有多少人的環繞,你從來都是,也只能永遠是孤軍奮戰。對于都市人來說,生與死一樣,需要莫大的勇氣。生與死的困擾,一直是都市人心中最難以擺脫的憂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