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哈薩克族與其他民族文化溝通的金橋
《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作家翻譯家改稿班綜述
近日,在《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創刊一周年之際,“《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作家翻譯家改稿班”在新疆阿勒泰市舉辦。60多位作家翻譯家圍繞辦好《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提高創作和翻譯水平、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將更多優秀作品奉獻給時代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白庚勝說,目前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有一系列的支持措施,相應的,中國作協一直以來也對少數民族文學給予了特別的高度重視,從各個層次、各個環節為民族作家的創作提供幫助和支持。希望哈薩克族作家積極與中國作協保持聯系,利用中國作協所提供的廣闊平臺來提升自己的創作,通過《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推動哈薩克文學的繁榮,促進母語作家和翻譯家隊伍的發展壯大。
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天津市作協主席蔣子龍說,中國作協創辦了《民族文學》6個不同文字的版本,這是對中國文壇、對中國文化作出的特殊貢獻。哈薩克文學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經引起了全國矚目。哈薩克民族幽默而精妙的民間文化能給作家的創作提供獨特的營養。相信在《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搭建的平臺上將會出現更多優秀作家,出現讓世界文學矚目的大作家。
《民族文學》主編葉梅說,《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是一座“金橋”。我們要搭建起哈薩克族與其他民族文化溝通的橋梁,讓哈薩克族母語讀者感受和學習到燦爛的多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的和諧團結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期間,還引用了著名哈薩克詩人阿拜·庫南巴耶夫的詩句:“世界有如海洋,時代有如勁風,前浪如兄長,后浪是兄弟”。希望通過一次次的交流和培訓,形成“后浪推前浪”的創作力量,推動多民族文學事業的發展。
阿勒泰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熱孜別克·哈木扎說,阿勒泰地委、行署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作家翻譯家改稿班在阿勒泰舉行,充分體現了中國作協對阿勒泰的信任、關心和支持。這架起了溝通交流的橋梁,必將推動阿勒泰地區文藝事業的發展。
廣西文學院院長馮藝表達了對哈薩克族同胞懷有的特殊感情。他說,“文革”期間他曾在阿勒泰生活。參加這次改稿班活動,是他闊別這片土地4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這里,感覺像回到了久別的故鄉。文學需要相互學習、相互取暖。希望各民族的作家之間有更多的交流。談到散文創作,馮藝認為,想寫出好的散文就要在非虛構的前提下具備三個要素:情、知、文。能把這三者融為一體就能寫出出色的散文作品。
滿族作家巴音博羅說,自己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詩歌創作,后來也寫散文和小說,最初寫了很多具有滿族文化特色的作品。這些民族素材都是通過采風得來的。這樣的創作路子越寫越難以繼續,因為他發現滿族人的生活跟漢族其實沒有多少區別。于是這些年他將目光轉移到了更大范圍的漢文化語境的寫作,作品缺少鮮明的民族特色。他發自內心羨慕新疆的作家能夠用母語創作,而且生活中也保持著獨特的民族文化。
在《芳草》副主編李魯平看來,少數民族作家對漢語的使用更加純粹,更具文學性,散發著語言的美感。他們的語言背后蘊涵著豐富的文化。這些價值觀、宇宙觀支撐著人的生活與民族的發展,彰顯一個民族獨有的特質與身份,這樣的書寫具有特殊意義。在現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作家如何以文學的方式講述本民族的故事,如何兼顧堅守與創新,值得關注。
《散文選刊》主編葛一敏說,《民族文學》這幾年舉辦了很多筆會和改稿班,一個雜志能夠靜下心來做這種龐大而細致的工作,非常難得。這本刊物不僅發表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真誠希望作家們能積極配合《民族文學》,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文聯主席劉艾平說,新疆這塊美麗遼闊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必然孕育出許多厚重的作品。呼倫貝爾與阿勒泰游牧民族在文化理念上,有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希望各游牧民族在文學中一起交流碰撞,創造出更多充滿文化活力的作品。
哈薩克族作家、翻譯家巴拉番·熱巴吐談到,《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雖然發行量還不算大,但對各民族之間加深了解、拉近距離,鞏固民族團結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我們要珍惜眼前的成果,明確目標,促成精品,同眾多作家、翻譯家一道,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優秀作品。
民族出版社總編輯助理木耐說,每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語言表述方式各不相同,在翻譯過程中要保留原作的民族特色。文學翻譯既要求譯者具備較強的語言能力,又要求譯者對兄弟民族的文化有較為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把兄弟民族的文學作品原汁原味地翻譯出來。
阿勒泰地區政協原副秘書長哈布德什·加那布爾說,文化競爭是當前最重要的競爭,而參與競爭,需要學習、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承擔的就是這樣一項任務。
《阿勒泰春光》編輯部主任波拉提·哈再孜說,《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得到廣大哈薩克族讀者的好評,得益于參與翻譯工作的優秀翻譯家的付出。年輕的翻譯家應該提高自身翻譯能力,向老一輩翻譯家學習,鉆研翻譯經驗。
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翻譯家包爾江說,翻譯局哈薩克文室與《民族文學》合作,負責哈薩克文版的審讀工作,兩年來極大地提升了哈薩克文室的翻譯業績。
伊犁人民出版社主任烏蘭別克·哈布多林認為,提高翻譯質量首先要強調原著的質量;同時,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需要不同風格的翻譯。目前,我國哈薩克族優秀的翻譯家隊伍面臨斷代的危機,因此,《民族文學》哈薩克文版應該積極培育出自己出色的翻譯家隊伍。
《伊犁日報》編輯努爾波拉提·阿布都卡德爾建議刊發一些翻譯方面的理論或評論文章。如果在刊發譯稿之后,再刊發與之相關的評論,客觀地指出譯稿的優點和缺點,可大大提高翻譯作品的水平。
新疆翻譯家歡尼什·俄力牙斯認為,詩歌不是語詞的排序,而是詩人寫在紙上的“靈魂”,在將一個詩人的“靈魂”介紹給另一個民族的時候,需要翻譯家進行再創作。主題鮮明、語言樸實的詩歌可以根據原文直接翻譯,而思想豐富的詩人的詩作,則需要譯者具有與其同等水平的文學修養才能翻譯。
新疆文聯《木拉》雜志編輯加納爾·努爾索勒認為,不管是從哪種語言翻譯而來的作品,絕對不能忘記讀者群體是哈薩克人,要讓讀者感覺不到翻譯后的文本是譯著。不管文中所描述的主人公是哪個民族,都要讓讀者感覺原文就是用哈薩克語寫出來的,這就是高標準的翻譯。
新疆作家胡馬爾別克·朱安汗說,新的時代對文學的要求、讀者對文學的選擇水準都提高了。我們應當以現代化的知識武裝自己,提高自身素質。作家需要科學地處理寫什么、如何寫等實際問題,通過尋找新鮮的話題和新的形式來切實地發揮創新精神。另一方面,還要開闊思想境界,走出狹隘的民族思維慣性。(米娜爾)